

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临沂,广泛流传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因其剧目丰富、唱腔优美、表演质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众曾达数千万。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艺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戏曲柳琴戏也同许多地方曲种一样,遭遇了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命运。
如何让柳琴戏这一“活态非遗”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人们在焦急中翘首期待。
复兴的灵魂:应时而变,推陈出新
近来,新编柳琴戏《王祥卧鱼》一上演,便好评如潮,并荣摘13项大奖。在柳琴戏整体处于“山重水复”的尴尬境地时,《王祥卧鱼》的成功无疑是给柳琴戏的出路带来了春的讯息。《王祥卧鱼》成功之处何在?柳琴戏研究专家张铁民一语中的:“《王祥卧鱼》的成功在于其用创新的艺术形式突显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与当代人的审美情思产生了共振。”
的确,《王祥卧鱼》给柳琴戏带来了“亮色”,但要让整个柳琴戏走向“柳暗花明”,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由于人才断层、剧团萎缩、演出经费拮据、演出场所设备陈旧等因素,柳琴戏尚处于困境;同时受到受众群众“老龄化”特征的影响,青年受众寥寥无几,难以再现当年“万人空巷”的胜景,因此尽管业内人士曾做出种种努力,却总是收效甚微。
柳琴戏“失宠”原因何在?张铁民在一次研讨会上说:“究其原因,是留了枝叶,却丢了根基;保其形表,却失了神魂。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里,柳琴戏要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只有融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焕发出青春活力。”
张铁民的话产生了广泛的共识:更新观念,应时而变,推陈出新。人们在焦虑中寻觅柳琴戏复兴的“灵魂”。
近年来,徐州、临沂、枣庄等地组织编创人员深入当代人沸腾的生活,追踪时代步伐,捕捉与当代人的审美情思产生共振的“点”,创作出许多反映时代生活、广受群众欢迎的新剧目,像《沂蒙情怀》、《清风歌》、《暖冬》、《恩怨情》等一批优秀剧目就是其中的代表。据了解,中国柳琴戏网站开通后,总访问人数已达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