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运河是隋代开凿的贯通南北的人工河,它的贯通改变了传统区域文化发展、交流的空间格局,将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和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密切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运河贯通改变了文化交流空间格局
中国地域广阔,山河纵横,其间最大的山川河流多东西走向,将先民分隔为以东西走向为主的几个大的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既各具特色,又不断交流、渗透和融合。从隋代开始,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打破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真正是沉沉一线穿南北,起到了沟通南北的巨大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此后,南方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流向北方,而中原先进文化也不断地通过运河传播到江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由横向变为纵横交叉发展,尤其是元代建都北京,中经明清两代,北京一直保持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这其中运河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由运河发展起来的漕运和水利,使运河一带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吸引了南北各地的客商往来、商品贸易,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各区域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汇聚到运河流域,又经运河向外扩散,使运河的文化积淀越来越深厚。
运河与唐宋以来封建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
隋唐以来,中国古代各王朝的兴衰继替与运河畅通南北具有密切的关系。隋代统一全国,结束了260多年的战乱,这期间晋室南渡,民众大量南迁,为长江流域输入了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北方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隋统一全国后,要利用江南财富充实北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观动机或不在此,但从此以后,南北财富经运河调剂,成为支持唐以后中央政权的经济力量,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对东南财富经运河运往北方对唐政权所起到的支持作用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南东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几全加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而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之政治集团,遂不得不土崩瓦解,大唐帝国之形势及实质,均于是告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