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剑锋:为学生刮起“头脑风暴”
吴剑锋博士2004年从美国普渡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渡大学葛兰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现为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吴剑锋在给MBA班讲的第一节课上就带来了自己的CARE文化。吴剑锋说:“C代表capacity(接受力),A代表appreciation(欣赏),R代表respect(尊重),E代表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这4种能力是MBA学生必须具备的。学生只有具备了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才能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真正从别人身上发现亮点。”
美国的学习经历和国内的任教经历,让吴剑锋切身体会到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模式。他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的教育思想使国内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解’上。由于学习是对知识被动地吸纳,其结果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国外老师则喜欢把教学重点放在‘道’、‘业’、‘惑’上,鼓励学生主动追求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吴剑锋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压迫式的提问方法,叫起一个同学会问一连串的问题。吴剑锋的这种提问方式让他的学生“又爱又恨”。学生们说:“吴老师的课撬活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体验到‘头脑风暴’带来的快乐。”
教学之外,吴剑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科研上。每年他都要带着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一位同学说:“去年吴老师带着我们走访了12家企业。跟着吴老师,不单单是接触前沿的营销理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
吴剑锋就是这样为学生一次次地刮起“头脑风暴”,让学生们在“风暴”中成长。
史兴松:生动自主的教学模式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凡事我都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必须对这门语言有切身的体会,才能生动完美地教好这门课程,而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干巴巴的东西讲给学生听,所以我抛家舍业地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史兴松如是说,平和的语调中带着坚持与刚毅。
读博的5年里,史兴松对英语这门语言有了较深刻的体会。此外,美国的组织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向导的角色,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和Learning by doing(即从实践出发学习理论)的教学理念对她影响很大。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划分的5个层次,美国只能满足我需求的前3个层次。而在中国,能将我5个层次的需求全部满足。我想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所感带回国内,这也是当初我去美国的目的。”归国执教的史兴松把美国的组织教学模式和Learning by doing教学理念与国内的情况结合,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
她的全校通选课总是堂堂爆满。史兴松为研究生开设的商务英语谈判课程就采取了Learning by doing的“实战演习”方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谈判,然后根据学生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不少毕业了的学生告诉史兴松,她的这种教学模式帮助他们较好地适应了工作岗位。史兴松说:“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他们实践的能力,而且印象深刻。”
眼下史兴松正在构想“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计划与一些培训机构和跨国企业合作,对跨国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让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员工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他国都能够胜任各种岗位。目前这个培训项目在中国培训业务上还是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