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9日,元宵节,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举行传统民间花会踩街巡游闹元宵活动,来自全区12支花会队伍的600多艺人走上街头竞相献艺,竹马、高跷、腰鼓等民俗表演为节日的山亭增添了喜庆气氛,吸引了数万名群众驻足观看。图为民间艺人在城区街头进行舞狮表演。 中新社发 李宗宪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在中国逐渐兴起。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商业贸易,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中国。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武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祈求生活平安详宁,就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人们已不满足于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舞狮的传说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而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有人认为,狮舞技艺出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汉代起源说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便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就将狮皮剥下,由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北魏起源说
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舞狮子。北魏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狮头,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北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行刺魏帝,幸亏被忠臣识破,他们才知难而退。但是北魏皇帝喜爱上了舞狮,命令仿制,舞狮得以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