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个年轻人需要奔赴异国他乡,帮助一个语言不通、状况未知的群体。他们肩负的是弘扬中华文化、践行志愿服务、树立国家形象的使命。播洒汗水和微笑,绽放青春与风采,他们当中,有的是在职教师,有的还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近年来,为促进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推动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河南省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有关规定,每年都会选派汉语教师志愿者出国支教。5月21日,从郑大、河大、河师大、郑州四十七中学、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5所院校选拔的70名志愿者即将启程,去“接力”前任的支教工作。
毕业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的孙楠菲、朱丽月、杨敏、刘慧敏、张超等45人是河南省去年派出的志愿者。他们在泰国被分到了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志愿服务,已于今年3月回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对环境的不适与教学过程中的艰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然而他们最终挺过。回首过去的酸甜苦辣,他们纷纷表示,异国经历在他们的人生阅历册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这些成了他们夺不去的财富。
高温蚊虫 支教生活苦相伴
孙楠菲是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8届毕业生。当其他同学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时,考研失利后彷徨中的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赴泰支教。经历层层选拔和一系列培训后,08年5月,她告别父母和同学,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踏上了支教征程。只身一人来到自己要任教的学校——离曼谷六个小时车程的乌泰塔尼府班赖维塔雅中学,承担三到六年级22个班共754名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与孙楠菲不同,河大经济学院毕业生杨敏则是在大二无意中了解到赴泰志愿者就决定“趁年轻去体验一下”。志愿者一般是一人支教一所学校,所以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比较重,杨敏也不轻松,一个人要负责从幼儿园到初三22个班的汉语教学。
初到泰国,首先难以忍受的就是高温天气,那里全年大多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孙楠菲的宿舍是两层的木楼,“房子里很多壁虎,很大的蚂蚁,偶尔有其他小动物光临,一次被吓了半死”。她第一次流泪竟然是因为被一群蚂蚁咬得钻心疼,好在自己对蚊虫叮咬反应不是很强烈。有的志愿者身上由于过敏或蚊虫叮咬经常长些红疙瘩,严重的时候,双腿会变成“花柱子”。泰国的饮食偏向于酸辣,刚开始,由于吃不惯泰国的饭菜,他们中有很多人自己买菜做饭。一段时间后,大家才逐渐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
智慧耐心 教学困难全克服
虽然接受过泰语培训,可与当地人进行语言交流在短时间内也不是易事,语言与文化差异筑成的鸿沟就成了每个志愿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对着一群语言不通的大孩子时,几乎每个人都有种“茶壶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来”的尴尬。23岁的朱丽月来自许昌长葛,河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她说:“学生们的英语、汉语基础很差,所以不得不用手势语,学生不明白的时候就先请泰文老师给翻译好,同时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学习泰语。”
泰国的课堂相当自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走动。所以在泰国当老师,只把课讲好还不行,还要维持秩序。刚开始,有些课堂总是乱成一团,志愿者们通过设立“汉语角”、举办各种活动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培养大家学习汉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