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据美国《侨报周刊》报道,5月16日晚,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勒夫拉克音乐厅(LeFrak Concert Hall)座无虚席。一场世界顶尖级小提琴音乐纪念会在这里上演。这就是在当今世界有“小提琴王国中的鬼才”之称的李传韵,为了纪念四川汶川灾区地震一周年,在纽约举办的慈善音乐会。
李斯特的《第三号安慰曲》缓慢而又低沈,把人们的心情带入深深的哀思和怀念中;拉威尔的《茨冈》展现了一个民族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肖邦的《夜曲》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怀;《阳光照耀著塔什库尔干》洋溢的热情和希望则让人情绪饱满;再看演奏者,平淡的长相下,手中的弓一旦上了弦,则神情大变,一副迷醉忘我并充满激情的样子,完全融入于音乐之中。
被美国多家主流媒体评价为“一个在琴弦上跳舞的魔鬼天才,一位用技巧征服世界的大师”的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3岁开始习琴,11岁即在波兰参加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并大获成功,当时来自11个国家的20名评委一致评他为第一名,他成为该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13岁时,他一口气演奏了被世界公认为小提琴演奏试金石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对很多人来说,帕格尼尼像一座高山,要爬过去,需要用一辈子去琢磨,而李传韵却在13岁完成了许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完成的事情,小小神童天赋异禀。
人称“现代小提琴教母”的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教授多茜尔·迪蕾(Dorothy Delay)曾说,李传韵是继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之后另外一个伟大的小提琴家。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被喻为再世的帕格尼尼的罗西(Ruggiero Ricci)也曾表示,“这个年轻人必将成就大业,他演奏能力极强,速度惊人却极富音乐感,他具备所有必要的条件。如果中国渴望出现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李传韵就是其中之一”。2001年李传韵以香港最杰出小提琴家的身份同香港交响乐团赴法国音乐节演出,获誉“最天才的青年音乐家”。2002年,他录制了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的全部背景音乐的小提琴独奏部分,并饰演了电影中的一位美籍华裔小提琴家,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专家和媒体的眾多溢美之词,令记者对李传韵充满好奇,于是借著这次慈善音乐会的机会,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纽约求学——“学会释放激情,用心演奏”
李传韵1980年出生于中国青岛一个音乐家庭,父母都是小提琴家。1983年,李传韵开始随父母学习小提琴,5岁参加“北京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获亚军,随后开始便成为享誉国际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的学生。1986年,李传韵全家定居香港,此后,他每年都会随“香港叶氏儿童音乐实践中心”赴国外演出。在香港的生活就这样一直继续著,直到1996年,16岁的李传韵获美国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最高獎学金,赴美跟随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多茜尔·迪蕾教授及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深造。
初来乍到的李传韵在纽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世界各地的音乐才子聚集一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的差异,同学之间的冷漠和竞争使只有16岁的李传韵感到束手无策。李传韵说,刚到纽约时,自己吓坏了,一切都和香港不一样。“那个时候,我只有拼命练琴,把那种无比的压力化作无穷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传韵逐渐的适应了纽约的生活并认识了几个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李传韵说,因为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不同的长处。他当时有两个黑人朋友,受他们那种洒脱的音乐表演形式的影响,使他的音乐情感得到提升。
在纽约求学期间,最让李传韵感到庆幸的是遇到了人称“现代小提琴教母”、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教授多茜尔·迪蕾。李传韵说,“在多茜尔·迪蕾教授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交际方面。其实迪蕾教授最大的本意是让我释放自己,释放激情。她叫人带我去喝酒,希望我跟人聊天。她说:‘你太过封闭自己,拉完琴自己就躲起来了,这样怎麽宣传自己呢?’”迪蕾的鼓励使得李传韵开始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想法,释放自己的激情去演奏每一个曲目。从此李传韵如鱼得水,渐渐融入了美国社会,并学会了用琴声表达自己的心声。
1999年,网上曾出现一篇文章,说中国小提琴家李传韵的演奏只有技巧,没有音乐情感。言下之意就是李传韵只是一部“读谱机器”。他对这种评论并不反对。他坦承,自己少年成名,缺乏起码的情感阅历,因此追求技巧的痕迹较浓。然而,在纽约求学时“屡战屡败”的数次失恋,给他的人生以“挫折体验”,他的演奏也由此融入了真情实感。李传韵说,“经过在纽约的多年闯荡和体验,以及学习对音乐的理解,现在拉《流浪者之歌》,我可以把观众的眼泪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