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美娟
通过海外亲友的介绍,我有幸认识了加拿大华裔女画家——黄韵芳女士。经过多次接触、交往,对她的身世、遭遇以及她在追求、探索绘画艺术道路上的执着、艰辛了解得越来越多,因此对她也越来越钦佩、敬重。
春节期间,我前往她在海淀区的绘画工作室探望,一进门就被她画架上的一大幅题为《深秋》的油画给吸引住了。画面上:层林尽染,满树、满地的落叶五彩缤纷,如火如霞;一缕缕和煦的阳光透过树木的射入林中,使那宁静的丛林显得那样热烈、绚丽,生机勃勃……
面对着如此迷人的画面,我顿时陷入了忘我之境。心想,“深秋”一词往往会使人想起“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无边落叶萧萧下”的“萧瑟”“寂寞”,但眼前这幅画让我想到的却是诗人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虽然画的是“深秋”,但表现出的却如春天般的灿烂、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这幅油画是我年前和魏楚予先生的迎新春联画展上展出的,已经被一位企业家定购了。我准备再上一遍油才让他运走。”黄韵芳女士的声音把我从油画的意境中拉了出来。
我知道,魏楚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十多年前,他所创作的毛泽东、罗荣桓等领袖人物及建筑学家-梁思成、医学家——张孝骞等科学家的肖像油画,均被制作成了纪念邮票。听说,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授的他还担任了其它一些艺术部门的艺术总监、理事顾问等职,非常繁忙,轻易不跟其它画家联合举办画展。没想到2009年伊始,他竟与黄韵芳女士联合举办了画展,足见他对黄韵芳女士的绘画作品也是刮目相看的。
望着眼前这位年龄与我相仿,身材瘦小而素雅、端庄,却说话爽快、率真的女画家,想起她一生的坎坷遭遇及她几十年来历尽艰辛,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绘画艺术的经历时,从未写过当代人物报道的我,禁不住产生了向世人介绍她,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激情和冲动。因为她的生活经历;她对艺术的追求;她的自强不息、坚强、执着,都让我觉得,她就像她的那幅《深秋》的油画一样,“霜叶红于二月花”。虽然她已过花甲之年,但依然蕴含着像春天般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她的绘画艺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积累、沉淀,更是如江南二月的春花,蕴含着诗一般的韵律,自然完美,充满了勃勃生机。
黄韵芳1944年出身于湖南汉寿县。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小学、初中,年年都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三好生”。1960年,她初中毕业时,学校就决定保送她去北大附中去上高中,所以她不用参加升学考试。当其它同学都在紧张地复习,准备升学考试之际,她便鬼使神差地跑到学校的美术班学起了画画。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附属中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美术中专学校。每年只招收一个班,30个学生。每个省只配给一个名额,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1960年该校却破例要招收两个班,60个学生。黄韵芳刚刚在美术班学习不到三个月,也跃跃欲试地随几个同学去参加了考试。也许是特有的绘画天赋使然,她竟被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录取了。当时她的同学中,有许多都是名人之后,如邓小平的大女儿邓琳、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宜、副总理姚依林的女儿姚明瑞、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儿子董沙贝、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等。在美术附中学习的几年里,在那种绘画艺术的氛围之中,她不但潜心地学习了许多绘画知识,为她日后步入绘画艺术的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她树立要当一名女画家的志向。
孰料事与愿违,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神州大地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黄韵芳也像千千万万的年轻学子一样,被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做一个女画家的美梦也破灭了。更不幸的是,1969年她那曾在一机部任高级工程师的父亲因出生于地主家庭,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死于非命。那年他父亲才48岁。父亲去世后,家里也被造反派洗劫了一空,只剩下母亲和四个尚未成年的弟妹。最大的弟弟16岁,最小的妹妹才7岁。当时,黄韵芳刚20多岁,虽然已参加了工作并结了婚。可是,她的丈夫却因承受不了她家庭背景带给来的政治压力,也跟她离婚了,抛下了她和他们刚刚一岁多的女儿。面对着那一个接一个的不幸,作为长女的她不得不咬紧牙关,和母亲一起,坚强地支撑这个七口之家,担负起抚养弟妹和女儿的重担……
恶梦般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坚强的黄韵芳又幸运地拿起了画笔,先后从事过美术教学、电影广告绘画制作、《中国邮政》杂志美术编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艺术》专刊的美术编辑等工作。特别是在她担任美术编辑的那些岁月里,她不但耳濡目染,纵观了许多名人大家的绘画作品,同时也得到了李可染、吴作人、赵友萍、邵占坤等著名绘画大师的指点,绘画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1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她在征得了出版社领导同意后,自费前往加拿大去举办个人画展。出国之前,她专门去探望了吴作人先生,想请他为她的画展题字。吴先生虽然当时正在医院住院,但看了她的画作之后评价说:“你将西方的光和色奇妙地融入中国画的水墨丹青,有新意,有时代感,不同于前人的水墨画。看来,你对我提倡的‘师造化夺天工。绘画上要当自然的儿子,不当自然的孙子’的主张,颇有感悟。”说完,就毫不犹豫地在病房里,就给她提了《黄韵芳画展》几个字;随后又出她意外地给她提了《黄韵芳画集》的字样,并告诉她说:“你的画作与我的夫人肖淑芳的画作有许多相似之初,大有发展前途。只要你继续努力,就能画出许多好的作品。我先给你提了这几个字,日后定有用处。”吴作人先生的话给了她极大的鼓励,也成了日后她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