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支持美国中小学开设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即国家汉办)从2006年开始选派教师赴美国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和推广活动,至今已有200多名志愿者到美国当汉语教师。
2008年,经层层选拔,许昌学院教师梁蕾被确定为“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她在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的两所公立高中执教,获得了美国学生、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誉,今年7月,梁蕾将再次返美执教。
梁蕾只是“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中的一员,她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汉语正在被美国年轻一代所乐意接受,汉语的世界话语权正在逐步加大。
带着“中国文化”赴美
2008年7月28日在梁蕾的记忆中相当深刻,这一天,她从首都机场告别父母,只身到美国当了一名汉语志愿者教师。在此前,她只是许昌学院的一名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她在学校给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教授“语言学概论”课程。
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是国家汉办和美国大学理事会合作的一个项目。为支持美国中小学开设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2006年,国家汉办开始选派教师赴美国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和推广。被该项目录取的教师将被派往美国的高中(9-12年级)、初中(6-8年级)或小学(幼儿园-5年级)教授汉语。这些学校分布在美国的市区、郊区和农村。志愿者教师可能被安排在一所以上的学校进行教学,可能被安排教授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可能被安排教授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相关科目的课程。
梁蕾是幸运的,在河南省被确定的9名志愿者中,她是唯一一个“非英语”专业的老师。200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对外汉语研究生专业的梁蕾顺利通过了层层考试和面试,也取得了所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同意她停薪留职赴美当志愿者。
按照安排,梁蕾被分到了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的两所公立高中执教。
在被确定为“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后,梁蕾为出国做了很多准备。她花费1000多元购置了太极扇、中国结、京剧脸谱、毽子、沙包等小物件。到达佐治亚州后,梁蕾被分到该州第二大城市奥古斯塔市的两所公立高中教学。在奥古斯塔市的所有老师中,只有她是中国人。课堂上,她不仅教学生说汉语,还教他们玩太极扇、剪纸、折纸等。
“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项目为期一年,5月25日,美国的学校放暑假后,梁蕾已经完成了她10个月、当志愿者的300多个计划,返回了许昌老家。然而,回国前,由于美方的热情挽留,梁蕾取得了国家汉办的同意,决定于7月底再次赴美继续“支教”。
自创教学模式
梁蕾到达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后,深受当地学校的欢迎,因为她是当地唯一一个从中国选派的汉语志愿者教师。
梁蕾的到来也开启了当地学校汉语专业的第一节课程,为此当地的一家报社还在她上课后的第三天为她做了一个专访,向当地公众介绍了她当志愿者的情况。
“在美国的高中,汉语属于选修课。”6月19日,面对记者采访,梁蕾颇为感慨,她在来美国以前,一直以为美国的学生很轻松,没有一点压力,但当亲临期间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那回事。
梁蕾说,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很轻松,但是到了高中,课程压力也很大,虽然和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一样,但是高中的学生背的书包一点不比中国学生的小,书本都是“大部头”,他们的压力都在平时,经常出现“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情况,所以学生们都很有压力。在中国,高中学生的压力在于高考,“一考定终身”,美国的经常性考试也很重要,如果考不过去,上大学、毕业都是问题。
由于是第一次开设“汉语”专业,学校报名学汉语的并不是很多,梁蕾在两个学校的班级学生人数加起来才40个,最小的班级只有5个学生。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上课的激情和压力。
5月份回国之前,梁蕾所在的学校给她特批了200美元的“特殊经费”,用于购买更多有中国特色的小饰品。在课堂上,梁蕾特设了一个“中国商店”,表现好的学生将会获得她特制的货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选购“中国商店”里的小饰品。梁蕾创设的这种课堂管理模式很受学生欢迎,也得到她所在学校的认可。“手机链、中国小娃娃、毽子等,美国孩子非常喜欢。在那里,你不能提‘赠送’这个词,他们只能通过‘买’才能获得。”梁蕾说。7月底,梁蕾将再次回到美国学生身边。这次,她打算买更多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小饰品,并抽时间学习太极拳、维吾尔族舞蹈等,希望能将更多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留在美国孩子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