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地上摆放的、铁架上悬挂的、茶几上叠垒的全都是大大小小的铜鼓。大的鼓面直径有50多公分,30多斤重,小的鼓面直径仅不到十公分。除此之外,墙上还张贴着有关铜鼓的介绍和各类铜鼓图片。简直就是一个“铜鼓天地”。这便是广西河池市东兰县著名铜鼓收藏家韦万义的家。
铜鼓是东兰县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全世界现存的传世铜鼓仅有2400多面,仅东兰县就存有传世铜鼓613面之多。
东兰县是位于广西西北的一个小县城,距离首府南宁大约320多公里,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这个县以“铜鼓之乡”而遐迩闻名。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现存的传世铜鼓仅有2400多面,仅广西的东兰县就存有传世铜鼓612面之多,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东兰县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初夏的一天,我们从南宁驱车来到县城,在县委新闻干部韦淞译的带领下来到了居住在县城的“铜鼓收藏家”韦万义的家。
“东兰县民间收藏的铜鼓有大约有600多面,其中有一半我都见过了,的确很有价值。而我手中的这面铜鼓,经过鉴赏,可以称作是绝无仅有的了。”韦万义老先生拿着一面铜鼓向我们介绍道:“这是1976年时我在别人的手上花了5000元买下的。”这面铜鼓重3.8公斤,高14.9公分,整个鼓的直径约23.4公分。韦先生说:“之所以称其为绝无仅有,是因为它年代久远,图文奇特,据我判断,应该属于东汉初期。且它的鼓面直径和它的鼓脚的高度是等长的,腰部极度收束,形状灵秀,这是铜鼓中极为罕见的造型。”
83岁的韦万义告诉我们,他收藏铜鼓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到目前为止,共收藏了24面大铜鼓,从数量上看不算最多,但年代都很久远,其中有四面铜鼓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看到,在这四面铜鼓中,其中有两面的鼓面与其他所有的铜鼓不同的是没有图纹。据韦老先生介绍,这两面鼓应该是很久远的,准确的说是元代以前流传下来的。另外,两面印有图纹的则是明清时代传下来的。韦老先生边说边用鼓槌敲打着那四面铜鼓,老铜鼓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十分悦耳。
韦万义老先生说:“鉴赏铜鼓有三种方式,即音色、铜质以及花纹图案。品质好的铜鼓呈赤红色,质纯型正。更重要的是品质好的铜鼓能够敲出7个音符;在花纹图案选择上,各地有各地的喜好,如红水河流域的西部乡村的人们对铸有“双龙献寿”图案铜鼓最为喜欢,原因是此类图纹有祝福老人长寿之意;而在红水河流域的东部乡村的人们则喜爱刻有12生肖的铜鼓,他们认为动物与人类是很好的朋友,特别是牛和马,还是协助人类劳作的伙伴。”看似简单的铜鼓,经韦先生这么一讲,深奥了许多。
韦老先生不仅致力于铜鼓的收藏,而且对其所收藏的所有铜鼓都逐一进行了相关文献的考证和整理。他计划要写一本关于铜鼓史考方面的书。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三万多字。他说今后还继续寻找收集各种铜鼓。韦万义先生说他的理想,是办一个“铜鼓文化博物馆”,为此,县政府也在和他商量此事。可眼下,他感到住房实在是太小了,要是再收藏到几个铜鼓,恐怕都没有地方摆放了。
铜鼓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呢?仅仅就是一种打击乐器么?针对我们的提出的问题,韦老先生说“事实上,铜鼓的用途不仅仅只是乐器的一种。起初,铜鼓就是一种用来盛装粮食或水的容器。后来,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欢庆丰收时,就用这种容器进行敲打,渐渐成为了乐器。接着,又在战事出现的时候,人们敲打铜鼓,传报敌情,成了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今,铜鼓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或者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进行交流普及。”由此可见,铜鼓用途的变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干活的不断进步而进行演变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解放后,铜鼓的制作基本就停下来了,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又兴起了铜鼓热,从收藏到制作,有形成了一种现象,东兰县还在积极筹划在今年下半年举办一个“铜鼓文化节”。采访中,我们向韦老先生打听到在东兰县的长江乡有个偏僻的山村叫做集祥村,那里有一家的铸造铜鼓的小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