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是指HSK考试达到六级(含六级)以上,写作水平具有两小时内能写出700字以上命题作文的能力。本文主要探析目前华文教学高级阶段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抛砖引玉,以期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
一.对写作课应有的两个基本共识
1.高级阶段写作课的意义重大
高级阶段是写作教学的重点阶段。调查显示,随着汉语程度逐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需求增加,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写作课的重要意义在于高级阶段写作课的课型特征比较符合高级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能较好地满足高级阶段教学的需求。首先,学生的言语表达活动一般要经历“词→词组→单句→复句→语段→语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词→词组→单句→复句”属于初、中级教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而高级阶段是“复句→语段→语篇”训练和应用的阶段。目前,前阶段的问题解决得较好,教学理论较成熟,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效果好。而后者因缺乏相关理论的有效指导,没有形成具体、有效、规范的训练手段,许多教学手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中,阻滞了学生汉语水平向高层次推进。其次,高级阶段的学生已具有相当程度的汉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具备了“输出”与“创造”的先决条件。写作课是“输出性、创造型”的课程,它能真实地反映和检验学生所学的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水平,不但可以考察出学生汉语的综合水平,而且在教学中容易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综上,以高级阶段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写作课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很大,高级阶段写作课程的地位应当得到加强和提升,写作课应该列为高级阶段的重点课型而被重视起来。
2.用第二语言写作困难重重
用第二语言写作比母语写作更复杂。第二语言写作要求写作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目的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还应该按照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即要求掌握目的语的格式标点、段落结构、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和技巧。另外,写作能力与说话能力不同,写作能力的个体差异比说话能力的个体差异大得多,话语交际对识字与不识字的人来说都可以顺畅完成,但不识字的人是不能写作的。写作能力强的人可能说话能力也强,但说话能力的强弱未必与写作能力强弱有关。写作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提高,因为“写”与“说”虽同属语言的输出形式,但“说”是人类的普遍行为,既可“习得”也可通过“学习”掌握,“写”则不然,它必须以文字形式表现,必须通过“学习”掌握。作为“写”的高级表现形式——写作,它是书面性质的言语表达活动,是写作者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形之于词、句、篇章的活动。写作作品应当语言准确、结构严密、观点鲜明、信息集中。写出好的作品不但要有文字的书写能力,还要有安排文字“优美化”的能力,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实现的,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
此外,高级阶段与初、中级阶段相比,学生的学习偏好不但使其自身的汉语单项技能不平衡(通常“听、说、读”的能力普遍高于“写”的能力),而且同级同班学生相互之间汉语水平的实际差距也拉大了。加上学生的学习目的、写作兴趣、第一语言写作能力、是否来自汉字圈国家乃至本人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级阶段写作教学的难度大大地增加了。无论多难,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四项言语技能的均衡训练十分重要,学生因写作能力欠缺而成为“瘸腿”,不能算是合格的汉语人材。
二.目前写作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习者的信心不足问题
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面临汉语表达能力与汉语思维的双重问题,不但要解决词汇不足、语法不熟、知识文化薄弱的问题,还要解决因汉语思维习惯不同带来的不同表达方式,需要重新学习掌握汉语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一个母语写作能力很强的学生(甚至是作家)用汉语去写作,会因汉语词汇量不够或语法知识欠缺而有“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感觉,或者写出来的东西读起来令人感到不“地道”或格式“乱七八糟”。由此看来,是写作本身的困难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写作的信心,甚至知难而退,而不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学习不积极,因此,教师应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学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不够
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已不少,可研究的“不平衡性”明显存在。即针对听力、口语、阅读方面的研究多,写作教学研究则明显滞后。辛平通过统计分析留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偏误,考察留学生写作中的偏误类型及出现比例;吴平谈了对外汉语教学写作的学习策略;何立荣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写作中的篇章失误;王莉运用话语衔接的知识分析了留学生话语不连贯的主要原因。虽然廖秋忠比较系统地罗列了汉语的篇章连接成份,张宝林对汉语语段组合方式进行了考查,刘月华对叙述体连接问题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性论文的阐述大多集中在篇章、偏误、学习策略等具体侧面,缺乏对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全方位探讨。九十年代出版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专著《对外汉语教材教法论》(赵贤洲、李卫民)和《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李扬)都没有对写作教学法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应当运用何种理论?如何实施具体的教学步骤及实施效果如何?写作教学中如何综合运用汉语言语技能?如何安排课堂训练的时间和形式?选择什么样的范文?如何导向学生在课外扩展和延伸?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如何处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如何讲评?如何讲解才有别于一般的阅读课、精读课?选择命题作文还是给定一个范围更好?是严格纠错还是宽容对待以及如何使学生有读者意识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