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60后海归的天之骄子,到70后海归的金字招牌,再到80后海归变“海待”,有人说,中国海归的“进化史”,也是一部海归沦落史,毕竟,受到物以稀为贵的供求心理影响,以及国人对走出国门神秘感的淡化,曾经令中国人感觉“高不可攀”的海归,已经越来越回归其平民化色彩,用学者型70后海归———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彭勃的感受来讲,“海归文化正在被边缘化”。对于深圳的80后海归派来说,这一身份标签,究竟还能不能让他们在职场、婚姻市场和交际圈子中无往不胜?
职场:只有局部岗位爱80后海归了
“招聘的时候注明海归有限,这样的日子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猎头专家郭展序称,“我们在几个一线城市招聘,收到100份简历,大约六成来的都是海归,面试后,能录用10个就算不错。”
郭展序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除非特别看中英语交流水平的企业,才会在招聘的时候尤其看重海归身份,因为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80后海归一方面存在对国内情况不够熟悉了解,另一方面,如果角色认同调整不到位,往往很难踏实工作。“80后海归在企业内是否欢迎,取决于他们进入角色的时间。”
“我只能说,有些领域很欢迎海归。”深圳南山一家高科技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梁小姐说,比如在营销类的职位,他们就很有优势,比如语言方面以及在与人沟通方面,都比国内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强,也肯放得开。但是在技术岗位上,她一般会倾向于国内的学生,因为技术岗位要求专业知识比较过硬,而她认为国内的教育水平更可信任,尽管大多数技术类学生性格偏内向。
婚恋:80后男海归吃香,女海归遇冷?
“如果我是女性,我会比较能够接受80后男性海归作为恋爱和婚姻的对象,不过作为男性来说,我觉得女性海归对我没有太大吸引力。”彭勃说,自己周围有很多80后的女海归,基本上都是独身,“比较强势,要求也比较高,感觉上不容易亲近。”
这一点也得到了不少80后女性海归的认同:“同年龄层的男性同学,回国后不是结婚了,就是女朋友换了一大把,我们很多人,有的连一场正式的恋爱都没有谈过。”
1980年出生的于小姐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已经逼近“30”大关的她,婚姻大事成为家里头等关注话题。“不是我条件高啊,是真的没有人追啊。”个子高挑、样貌姣好的于小姐也直呼冤枉。
不过在外人看来,海归们的个人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的主观原因。“我觉得他们都不喜欢结婚。”办公室里坐满了海归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社交:他们够西化,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
“我有很多圈子,高中的,大学的,出国的,回国的。”不少80后海归这样表示,在交际方面不会特别区分海归圈和非海归圈,出国之前有一群朋友,回来之后还是会成为朋友。只是留学之后会多了一个圈子,就是几个在国外认识的朋友。也有海归表示,不想在国外呆着回国就是因为国外的交际圈太小了,朋友也不多,而国内的交际圈则是自己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积累,那种人脉是在国外不可能建立的。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周小姐说,她们办公室内很多海归,觉得他们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也很好沟通,合作也比较愉快。但是她遵循一个原则:年龄不要问,个人问题不要过问,“他们都西化的啦,这些属于隐私”,周小姐表示,这是她和海归同事间默认的法则。而且周小姐感觉,像国内教育出来的,可能对人与人相处方面想得多一点,关系好的会比较亲密,而海归回来的,比较独立,也比较难以走得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