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阳,天热,人心更热。汕头时代广场星河大厦潮汕星河奖基金会秘书处里聚了一群长年热心公益事业的长者学者贤者,林兴胜、李练深、王晓环及好几位同事正等着一个新会友。
不一会,大楼进来一个衣着入时、举止文雅的女士,她两鬓微白,满面笑容。
林会长向大家介绍她:
“她就是蓉子,新加坡作家,很有名气。为了报效家乡,与大家共同来关心潮汕青少年,她捐了100万人民币来基金会。她不是大富人,每块钱都是辛苦钱。参加基金会这件事她说了好久,算是个有心人。当年我们在讨论建设大楼时,她就常来看图案设计。今日来了啊!”
履约而来的蓉子,倾囊乐捐,笑得很开心,似乎参与星河基金会是她期待已久的愿望。
蓉子的善举,令人起敬!一个作家,她为什么有这样的魄力?我想了解她,于是,打开电脑,搜索“新加坡蓉子”。可是,铺天盖地的信息却使我不知所措。
网上如此描绘:喜欢逛商店添新装的爱美淑女,叱咤商海刚毅顽强的成功商人,奋笔疾书灯下赶稿的成名作家,做得一手标准的潮州菜,耐心牵着、抱着、哄着,与小孙子讲着理的好祖母,和二子、二媳、二孙、三佣三代同堂的贤德传统家长,在中国人的社区担任业主委员会主任……
角色多面,该从哪方面认识她?还是先“读”蓉子吧。读她的文章,读别人写她的文章,读留学新加坡准备写硕士论文的邹婧同学搜集到尚未整理的笔记……
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的一篇文章,讲到蓉子的一件往事:“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蓉子应邀访问新加坡,主办机构要她以原名李赛蓉参与接待,她拒绝,并表示,诗人蓉子也许在台湾很有名,但新加坡的读者认同我这个蓉子。她在《初见·彩虹》三版后记中写道:‘贵宾降临,我们必须表示尊重,但我们又怎能不自重呢?’她不仅以蓉子的笔名与诗人蓉子见面,而且自此以后她的笔名变成了她的护照等的用名。她自信她这个蓉子将活跃在新加坡的文坛上。”
这印证了蓉子文章里的一句话:“文人身上若无骨,尚有何物可自骄?”
这就是蓉子!有着潮汕人性格的蓉子。
邹婧同学的笔记中写着蓉子的座右铭:大石横前,弱者的障碍,强者的阶梯。
骨气加勇气,是亦文亦商的蓉子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使这个只读四年华文小学和三年英文中学的贫家女子,不但成为商海成功人士,更是文坛耀眼之星,她长期担任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等报章的专栏作家。迄今出版专著23部,曾经当选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主席。她是新加坡潮人族群中家喻户晓的作家,甚至有人说:不知道有蓉子这个名的人,就证明他是不读中文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