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广东江门多所宗族祠堂面临拆除 侨文化之根堪忧

2015年04月28日 09: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骑楼顶部的牌匾还可以清晰看出“南坡祖”的字样。(《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骑楼顶部的牌匾还可以清晰看出“南坡祖”的字样。(《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半个世纪前,(广东)江门蓬江区白石乡西永里的唐氏祠堂因历史原因被没收;半个世纪后,随着城市主干道甘棠路的建设,这个承载着家族悠久历史的祠堂面临被拆的危机。近段时间,唐氏后人向白石村委会、环市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反映,呼吁保留祠堂,但最终回复还是建议拆除祠堂。唐氏后人呼吁,希望道路规划能稍作修改,保留唐氏祠堂这一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而在开平赤坎,司徒氏图书馆馆长司徒亮作为司徒氏后人,和族人早于2004年开始便向赤坎镇、开平市、江门市,甚至省级、中央等相关部门请求归还曾被没收的5所祖祠,用于公益文化事业。然而,十多年来未能如愿。

  令人惋惜的是,4月24日,在新会河南小学旧址附近的黄家祠全部拆除。由于正门加建的红砖外墙遮挡了祠堂的真实面貌,这座祠堂鲜为人知,直到开发商拆除房子,人们才惊叹祠堂里面古朴精美的雕梁画栋,却连发出保护的呼声都来不及。

  在江门地区,有个特殊现象,对于海外乡亲而言,“清明大过年”,每年的清明祭祖时节也成为海外华侨回乡的高峰。祖祠、祖屋、祖坟都是海内外乡亲“寻根问祖” 的载体,而祠堂作为同一宗族的“根”,范围更广,意义更深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江门人开始发动海内外乡亲修复祖祠,作为 “根”的象征,祠堂逐渐成为联系海内外乡亲的桥梁和纽带。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专家梅伟强教授建议,当下,江门要打造“中国侨都”,发挥侨文化的 作用,呵护祠堂文化,留住侨乡文化的“根”意义深远。

  聚焦一

  蓬江白石:唐氏祠堂因修路面临被拆

  今年春节前,白石乡的唐氏后人被告知,因修建甘棠路的缘故,按照规划,位于白石乡西永里的呈一字型排列的5座祠堂将被拆一角或者异地重建。现时祠堂管理权在白石村委会,唐氏后人为此多次向白石村委会申请归还祠堂,未有进展;另一方面,现居白石乡的唐氏后人组建了白石群众爱心互助会,向族人传播祠堂的历史文化,希望有关部门在道路规划上稍作调整,保留这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祠堂,也保留唐氏海内外乡亲的根。

  上周五,记者来到唐氏祠堂的所 在地,5座祠堂分别为休庵唐公祠、唐氏宗祠、昌廷唐公祠、养晦唐公祠和朴斋唐公祠。除了青砖灰瓦、翘檐飞阁还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古建筑外,由于祠堂门前加建了红砖墙,难以看出这是5座几百年历史(修建于明清)的祠堂。宗祠为三进式建筑,其余为两进式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雕梁画栋,柱梁宏伟。由于历史原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唐氏祠堂由白石乡各生产队无偿使用,八十年代又相继租给工商户使用至今,祠堂受损较严重,但基本保持原貌。

  “旧时祠堂很气派,祠堂正前面竖立着100多个举人、进士的功名旗杆夹,第五间祠堂的斜对面还有一个5米宽、3米高的刻着‘流芳百世’字样的牌匾,是功名鼎盛的象征。”今年80岁的唐氏后人唐启民回忆,很久以前,祠堂前面是一望平川的田地,远望北街,环境开阔优美。唐氏考取文科功名的人多,唐启民深刻地记得,在宗祠中庭的横梁上,垂挂着60多个牌匾,纪念有功名的人。

  在不远的白石乡石岭里,谭氏宗祠去年得以归还,在海内外乡亲的同心协力下,祠堂正动工修复,唐氏后人羡慕不已,他们也希望能够保留祠堂。在他们的设想中,唐氏各乡亲将会发动海内外宗亲捐资修葺祠堂,并争取申报江门市或蓬江区历史文化遗产。

  聚焦二

  开平赤坎:司徒氏“五祖祠”十多年申请归还无果

  今年2月10日,司徒氏后人司徒伟尧收到开平市外事侨务局“关于要求落实赤坎圩简称‘五祖祠’的铺业一事”的回复,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根据落实侨房政策有关规定,此类房屋不予落实发还。司徒氏后人争取领回“五祖祠”铺业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上周日,记者在开平市赤坎圩司徒氏图书馆见到了十多年来负责收集证据、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材料等工作的司徒亮馆长,“司徒氏后人自2004年开始向有关部门申请,每一年多次写信给相关部门反映此事,但归还无果。”

【责任编辑:郑丽华】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