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广东江门多所宗族祠堂面临拆除 侨文化之根堪忧(3)

2015年04月28日 09: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卢氏宗祠里的族谱展示。(《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卢氏宗祠里的族谱展示。(《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五座祠堂的正门门面已被红砖墙遮盖,图为唐氏祠堂现在的整体面貌。(《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五座祠堂的正门门面已被红砖墙遮盖,图为唐氏祠堂现在的整体面貌。(《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纵深

  祠堂的前世今生

  前世基层政治、教育、精神中心

  祠堂,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的朝圣之地,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维系宗族团结、凝聚宗亲人心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载体,祠堂曾在维持基层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旧时,祠堂可谓一条村子政治、教育、精神的中心”。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专家谭金花一直从事遗产文化研究,她认为,旧时国家通过祠堂进行基层管理,是宗族议政、处理宗族事务的地方,例如在祠堂里进行“家法伺候”这一传统可以看出,基层治理通过祠堂的乡约、族规或乡规等行为规范来保证地方的有序运转,无论族里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到祠堂解决,这可谓祠堂“政治中心”的功能;村里的私塾、书馆等教育行为都发生在祠堂,祠堂充当着基本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可谓祠堂“教育中心”的功能;祭祀是祠堂的主要集体活动,以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同时也在传播孝道、儒教信仰,而舞狮、舞龙、聚餐等集体活动,则增强宗族凝聚力,成为族人的精神家园,这可谓祠堂“精神中心”的功能。

  “祖祠、祖屋、祖坟可谓侨乡根文化的三大载体,祖祠比祖屋、祖坟更重要,它维系的是整个姓氏、宗族的关系,范围更大,影响更大。”梅伟强表示,从700多年前的宋代开始,中原的先民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岭南地区,他们不忘自己的根,祖祠一般清楚记载族人来自哪里,也就形成了五邑地区丰富的祠堂文化。

  今生族人“根的象征”

  在五邑地区,既有南北合流、庄重古朴的传统建筑风格的祠堂,也有中西合璧、风貌优雅的骑楼式建筑风格的祠堂,难以数计。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随着新的社会管理体系的出现,祠堂原有的功能日益消退,大多被挪用为牛栏、草房(以农村为主)和仓库、工厂、民居(以城市为主)等,也有许多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拆除。

  “在当下,祠堂的政治、教育功能退化,假如修复祠堂,可以凝聚族人的力量,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宗族历史文化,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成为族人‘根的 象征’。”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近年来谭金花将国外先进的遗产保育理念引进开平仓东教育基地,根据遗产保育理念修复仓东村的祠堂、碉楼、夫人庙等当地传统文化载体,并带动村民参与到这种乡土文化回归的过程。“以前村子里外出的人不愿回来,祠堂修复后,村民不时回来看看,还带着其他人,自豪地介绍村子的历史文化。”谭金花分析,让村民知道村子的历史文化,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豪感,也就会自觉保护本土文化,使文化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发展。

  在五邑地区的海外侨胞中有一种说法:“春节可以不回来,清明一定要回来!”梅伟强教授认为,江门作为侨乡,移居海外的华人,归属感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五邑侨胞在清明时节大量返乡祭祖的现象也可以看出侨乡同胞对祖祠根文化的认同以及归属,祠堂可谓“留住乡愁”的具体形态体现,是加强江门本地与海外华侨联系的 纽带和精神寄托。特别在当下建设中国侨都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祠堂文化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梅教授指出,近年来,海内外乡亲修复祠堂的意愿增强,出钱出力重修祠堂,进行祭祖、宗族集体活动等,这不花政府财政一分钱,又能起到维系海内外乡亲关系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潮连样本

  村民自觉保护传承祠堂文化

  在五邑地区,江门蓬江区潮连岛的祠堂因数量多、形态多样、保存完好,形成了独特的“祠堂群”,目前岛上仍留存着60多座祠堂。十几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好转,许多家族开始重视保护、修复祠堂。走进潮连的卢边社区,不足1000米长的园塘街、海田街、庙前街,就有10座祠堂,其中潮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500多年的宗祠——卢氏宗祠也在这里。

  记者两次来到卢边社区的“祠堂一条街”,这里的祠堂皆有老者打理,开门迎客。据打理祠堂的老人介绍,祠堂每日开放,备上茶水,不少村民也会来这里聊天作乐,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村民娱乐互动的公共场所。这里的村民热情好客,沏上一壶茶,都可以跟你闲侃不少关于潮连祠堂、本土民俗文化的话题,他们为这里的祠堂文化自豪。

  当记者提出希望了解卢氏的历史名人时,在热心的志叔的带领下,走进了卢氏宗祠,除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卢氏祖先神主牌位以外,侧边的厢房被用作卢氏名人展览,还配置了书画室、图书阅览室等公共场所。志叔还自豪地介绍了放在展柜里面的卢氏族谱,以及墙上悬挂的宗祠近年来举办的大型宗亲团聚活动。今年春节过后,志叔家族的毅斋卢公祠动工修建, 海内外乡亲们共筹款130多万,每天上午的11点钟,他都要骑着电单车,来这里看看工程的进展。“正所谓祠承子孙归,看着隔壁的家族都修复了祠堂,海内外乡亲齐聚一堂,我们也想团聚家族族人。”(甘雁娜)

【责任编辑:王盼盼】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