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走访海南兴隆风情小镇 品华侨南洋文化(组图)(2)

2015年06月01日 09:16   来源:三亚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充满了印尼风格的伊萨娜餐厅。(《三亚日报》)
充满了印尼风格的伊萨娜餐厅。(《三亚日报》)

   情系太阳河畔

  华侨归国创业

  作为归侨之乡,在兴隆的街头上可以碰上不少归侨老人,他们大多是在当地出生的第二代华侨,在接受了当地的教育后从印尼、马来西亚归国,往往在饮食、语言上遵循着当时的习惯,在老照片中,不少归侨在休息时间会集体制作印尼糕点,一同享用;像马来西亚在归侨老人口中就被称为“马来亚”,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可谓是独特的一份历史记忆。

  在5月的一个下午,海南省兴隆华侨农场原副厂长、海南兴隆印尼侨友会会长杜添江就回忆起了当年的点点滴滴。1960年,21岁的杜添江从印尼带着家人回到祖国的怀抱。“我是广东梅州客家人,我爸爸年轻的时候到印尼工作、生活,我从小出生在印尼,但同时接受着华文教育,祖国成立后各方面的因素,我和家人决定回国。”杜添江表示。

  在老人的记忆里,客家人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华文教育方面,大多会将孩子送回国内读书,他当时读的教材就是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所提供,同班的同学有的人留在印尼、有的人选择回大陆、有的人选择回台湾。当时的杜添江拿着印尼与中国的双重国籍,在听说祖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后,他和家人决定放弃印尼国籍举家回国。

  当时,为了培养归侨青年的生存技能,向全国各地的华侨农场输送人才,中央侨委兴办了海南兴隆华侨农业学校,杜添江来到兴隆读书学习,也是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就留在了兴隆华侨农场工作,虽然毕业不久便遇上“文革”时期,华侨的身份也让杜添江有过不少的“麻烦”,但从中学老师、校长到农场副厂长,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杜添江就这样走过,从教书育人的老师到为农场旅游开发增添出力,他的大半生都在为农场的发展而付出。

  退休后的杜添江也没有休息,他组织起了兴隆印尼侨友会,并多次组织农场艺术团出访印尼,为中印文化交流牵线搭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流利说着印尼语的老人经常来返于印尼,与许久未见的印尼老朋友拉拉家常,杜添江用自己的力量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一份贡献。

  “我对我的老朋友也是说,回到祖国我不后悔。”在问及回国的决定时,杜添江这样说道。如今他的家人在兴隆当地经营特色印尼美食餐厅,先是由妻子主厨,后来交由儿子儿媳接棒,也将过去在印尼生活的料理方式继续传承下来,享有极高的好评,不少前来的游客、归侨都会特地到这里来品尝。

  在相关资料里,记者还发现了一段关于归侨的特殊故事。据归侨房庆宜回忆记载,在当年回国前,“回国同学会”会给每人一个小布包,要求过印尼海关不露声色,把小布包保管好,到达广州后就交给侨委,而小布包里有什么归侨们却并不知道,只是说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后来才得知,在20世纪50年代初,万隆一位做土特产生意的客家殷商林棣泮主动向当时万龙中华总会提供一批优良的橡胶、咖啡、胡椒和可可种子,以支援祖国建设,而为了将这些宝贵的种子运回国内,便采取了“化整为散”的方式,交由归侨们带回国内。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归国华侨,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带回来这些优良种苗,并在海南肥沃的土地上扎下了根,让橡胶、咖啡、胡椒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颇具意义。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