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侨界人大代表连续五年关注 “华侨农场”

2017年03月13日 07: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苏路程)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常委、江西省侨联原专职副主席陈世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建议,引导和协助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的华侨农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改造,让归侨职工增产增收、劳动致富。

  华侨农场是中国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为安置由东南亚归国的归难侨而设立的国有农垦企业,曾经为妥善安置归难侨生产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中国有84个华侨农场。

  履职期间,作为侨界的人大代表,陈世春连续五年关注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为了解归侨职工的困难和真实想法,陈世春每年都要去华侨农场调研。

  他说:“华侨农场是归侨比较集中的地方,农场的发展影响了归侨侨眷的生活。作为一名老归国华侨,我要代表他们发声”。

  在2013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初次履职的陈世春提出,转变发展方式、走现代农业合作化道路是深化华侨农场改革的重要内容。

  次年,陈世春到江西省三个华侨农场开展部分侨场职工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调研。当年两会上,他建议建立和完善华侨农场因病致贫归侨家庭社会救助机制,建立华侨农场困难归侨职工帮困基金。他还主动与江西省市工会、卫计委等部门联系协商,把身患重大疾病的归侨职工家庭纳入各级工会扶助范围,有200余名侨场职工受益。

  2015年全国两会上,陈世春提出,希望在支持华侨农场改革和现代农业项目用地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和照顾。

  2016年,陈世春提出,法律服务进侨场,提高侨场职工的法律知识。

  而今,中国大部分华侨农场已相继完成了管理体制和建制机制的改革,绝大部分华侨农场从农垦企业转变为乡镇一级政府。侨场职工完成了身份置换,基本实现了居有住所、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陈世春称,目前来看,不少改制后的华侨农场形成了现代农业的产业格局。然而,仍有部分改制后的华侨农场依然恪守过去单一的产业模式,种(养)品种老化,导致种(养)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为此,陈世春建议相关部门对亟需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华侨农场(村)进行排查,引导侨场职工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为他们争取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与扶助,组织侨界农业专家学者对归侨职工的种(养)调整或项目改造提出建议和方案,并引荐海内外侨商投资合作。(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