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为什么选择逃离? 中国特色“小别离”教育引争议(3)

2016年10月07日 11:1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不是对彼岸的认同,而是对此岸的不满意”

  李涛在美国的进步也让顾沁芳感到当初决定的正确。儿子来美国后在学校像换了个人,课上课下同学间积极的讨论,正是他在中国时一直渴求的。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好,连续两个学期获得了校“二级荣誉”,在校园篮球队里,也是核心角色。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在异国过得开心如意,和李涛一起入读这所学校的共有7个中国留学生,一年内,已有5个中国留学生Essay被判抄袭(注:在国外,话题作文和论文统称为Essay),不但当次作业为零分,还受到严重警告,再被发现作弊的话将被学校开除。

  鲁引弓曾和出版人袁敏提到自己正在关注的低龄留学的话题,袁敏出版过韩寒的《三重门》《新概念作文》等,尤其对教育题材敏感,袁敏十分赞同,“口子很小,但折射面很大。”

  小说《小别离》完成后首发在了袁敏主编的双月刊文学杂志《江南》上。半个月内,就有六七家影视公司找到鲁引弓,希望能改编成电视剧。作为资深媒体人,鲁引弓第一次对文字的这种效果感到难以置信。描写小众现象的《小别离》却能引起大的关注,在鲁引弓看来,是因为背后“出走传统教育模式的心情是普遍的”。“并非是对彼岸的认同,而是对此岸的不满意。”鲁引弓说,“忍受分离,这一定是非常态的。走还是不走,实际上是在质问当下这片土地。”

  “这一代的家长和上一代已经不一样了,他们本身是受过教育的,希望孩子有个轻松快乐的成长期,但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是很难有。我相信全世界没有多少民族,像我们一样,青春期要蓬头垢面,钻进作业本里。分数选拔这种模式是磨人的,尤其青春期应该阳光快乐地成长,却被压制了,这是非科学的。可能有些孩子到了高中才会显出潜力,但分数线遏制了这种潜力出现的可能。”鲁引弓说,“除了教育环境,还包括空气、食品安全,家里如果有孩子参加考试,家长纠结每天吃什么,还有安全感,动不动就没有说真话的氛围。”

  今年8月,电视剧《小别离》播出后引起很多人的讨论,大家把争议的焦点放在了家长的选择上,鲁引弓有点无奈,“说得直接一点,这是在用脚投票,方式就是出走,不这么玩了。在中国,尤其中等生的求学路径比较窄,这时候只指责家长是不对的。其实个人的选择太渺小了,太无奈了,要有办法的话一定不这么选择别离。这样的模式一定是让人无法安心,无法放心。”

【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