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逃离? 中国特色“小别离”教育引争议(4)
从犹豫到决心 “孩子有时需要推一把”
李涛的父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一次,李涛一家和父亲的朋友一起吃饭。席间朋友感叹,“孩子年纪虽小,但思想却是成熟的。也许国外更适合他。”父亲此时不同意,觉得孩子太小了,舍不得。
不久后的一件事改变了李父的看法。加拿大有个专门收养中国孤儿的组织,每年会到中国回访一次。这一年,接待这些家庭的任务被布置给了李涛所在的学校。李涛家负责接待一户。客人到的这一天,李父发现自己与妻子两人完全变成了哑巴,全靠儿子充当翻译,和外国家庭沟通。
2012年李涛小升初结束后,顾沁芳带着儿子来美国,参观了很多名校。她发现孩子一点不怯,会主动上前和外国教授聊天,向陌生美国人问路;去食品店买东西,也能自己搞定。英语出色,成为最终她送儿子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儿子的同学去了加拿大时,李涛对顾沁芳说,“妈妈,我也特别想去国外上高中。”顾沁芳试探着问,“你是想逃避中考吗?”“不是。”李涛说,他希望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学,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他才有兴趣学,才能学好。顾沁芳开始和丈夫认真商量这件事。两个人对中国当下的教育模式、家里的经济状况、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主观愿望、英语口语水平等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那就试试吧。”李涛出国念高中这事就这么定了。“我不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顾沁芳说。
就在顾沁芳给儿子购买更贵的英语教程时,远在浙江的鲁引弓正打算写下他构思了7年的关于顾沁芳们的故事。得益于媒体人快速写稿的职业训练,鲁引弓用两个星期半时间就完成了长篇小说《小别离》的初稿。
鲁引弓曾采访过一位女士,她的儿子在中国时成绩平平,没考上重点高中,花了钱在重点高中借读。一年后,母亲把房子卖了,决定让孩子出国。她向鲁引弓讲述了自己的逻辑:与其将来孩子变成一个普通的人,把房子留给他娶妻,不如把房子投资到他的教育上。以后的生活,让他用自己的能力去奋斗。
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牛津的博士。“有时候,孩子是需要去推一把的。在中国不合理就在这——没考上好高中,就没好大学,没好工作。”鲁引弓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