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在日华人:远游东瀛图国强 重学兴教赤子心(组图)

2016年11月03日 09:3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见证旅日粤侨奋斗史的横滨中华街,如今游人如织。
见证旅日粤侨奋斗史的横滨中华街,如今游人如织。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源远流长。然而,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两国关系走过一段曲折而崎岖的历程。在大时代的风云背后,隐没着一个常年不为世人注目的群体:旅日广东华侨。他们曾经是东西文化的使者,对中日两国的维新与革命功不可没;也曾遭遇地震与战乱的创伤,却能在每次灾难过后浴火重生,书写一页页奋斗传奇。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广东华侨华人洗尽铅华,落地生根。然而,广东侨团生命力依然勃发,先人创办的百年侨校仍在铸造新的辉煌。在横滨,广东同乡会、广东会馆俱乐部、要明鹤同乡会、中山乡友会、山手中华学校、关帝庙、聘珍楼……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蕴藏着广东籍华侨华人的传奇。南方日报记者一行在横滨街头路标的指引下,收集粤侨的记忆片段。

  寻踪

  粤人商号曾在横滨遍地开花

  走进横滨这座蔚蓝色的港口城市,清凉的海风穿梭于大街小巷,游人时时刻刻感受到海洋文明的气息。这里是日本近代国门开放的起点。1854年,美国佩里舰队“黑船来航”让日本打开国门。这段历史的第一位中国见证人,是广东南海人、担任美国舰队翻译的罗森。某种程度上,他促使日本人开眼认识世界,也为国人写下了近代第一部日本游记——《日本日记》。

  “乘风破浪平生愿,万里遥遥若比邻。”罗森在赠与日本友人的诗中如此表露心迹。实际上,当年怀抱同样志向的粤人,并非只有罗森一人。日本“安政开国”后,不少广东商人穿越万里波涛而来,在长崎、横滨、函馆、神户等港口扎根,成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华侨群体。

  是什么原因让粤商忽然活跃在东洋舞台之上?“广东人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地区同样得风气之先。”横滨开港资料馆研究员伊藤泉美表示,当时不少广东人受雇于欧美商社与使馆。凭借对西方文化的精通,他们向日本输出现代的建筑、油漆、印刷技术。一时间,粤商开设的各种商铺在横滨遍地开花。

  粤侨人数不断增加,“岭南会所”“广东会所”等粤侨社团组织在日本各地纷纷成立。日本广东华侨研究者、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罗晓红告诉记者,清政府在长崎设立领事馆前,这些会馆成为粤侨与日本政府对外事务交涉的重要途径,起到“民间使馆”的作用。现存的明治初期长崎官府外事公文档案中,不少盖有“岭南会所”或“广东会所”的大红印章。

  然而,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日本当局开始对华侨进行排挤,粤人不得不退往裁缝、厨师和理发师等“三把刀”行业。1923年,关东大地震给横滨华侨生计带来毁灭性打击。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大量侨胞举家返国,广东华侨人数锐减,其余侨胞只能在战火中凄惶度日。昔日繁荣的横滨中华街也在1945年美军的大轰炸中化为一片焦土。

  “那时,我们差不多天天都在逃难,一只鸡蛋都要三个人分。”谈及往事,广东要明鹤同乡会事务局长严华新不忍回首。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将先贤们留下的足迹几乎涂抹得无影无踪,但在日侨胞并未放弃对生活的信心。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作为战胜国的侨民,华侨终于吐气扬眉。

  他们从焦土里重建家园,迎来了新生。

  特点

  创办全世界第一所近代华侨学校

  广东籍华侨华人在日本,曾书写了华侨教育的浓重一笔。其中,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经历的世纪沧桑,可谓一部浓缩版的近代华侨教育史。侨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98年成立的横滨大同学校,它堪称全世界第一所近代华侨学校。

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的门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的门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1895年,孙中山在横滨倡议成立华侨学校。而大同学校的创立,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协力。首任校长是康有为的高徒徐勤。“时值‘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的维新志士都将中国实现不了的理想,寄托在大同学校身上。”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张岩松介绍。

  大同学校以救国救民为宗旨,设有国语、英文、算术等9个科目,还首创男女同班制度。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华侨教育。大同学校早期的两任校长钟卓京、林慧儒就按照这一模式,在马来西亚创建了数十所华侨学校。

  但好景不长,关东大地震后,校舍尽毁的大同学校,与华侨学校和中华学校合并为“广东小学校”,后称“横滨中华公立学校”。二战期间,校舍又在空袭中化为灰烬。1952年,战后重建的横滨中华学校,却由于师生支持新中国而遭到军警镇压,校舍被强行霸占,师生流离失所。

  “华侨在日本生活不易,但每次灾难过后,他们连自己都还没恢复元气,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先把学校重建起来。”张岩松表示,校舍遭无理霸占后,师生到华侨的家里、店铺里继续坚持爱国民族教育。一年后,中华学校在山手町另觅新址,并于1957年更为现名。

  今天走在中华学校的校园里,耳边不时传来《东方红》的铃声。窗明几净的课室、好客有礼的学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小学一年级起,学生就要接受中日双语教学。校方每年还会组织回国参加夏令营、冬令营和中学毕业旅行活动,增进同学们的民族归属感。“多掌握一门语言,让我们看问题更全面。”身为中华学校校友的朱铭江如此说。

  中华学校的学历至今尚未得到日本政府承认,但良好的校风竟吸引到不少土生土长的日本学生前来报读。2008年5月,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日期间,特意参观了山手中华学校。

  几经世事变迁,华侨教育与广东社团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记者观察到,不少教室门前都挂有广东同乡会、要明鹤同乡会的铭牌。“我们办学经费的缺口一直全靠华侨们捐资。”张岩松说。退休教师、广东同乡会副会长符顺和虽年逾古稀,仍坚持自设补习班,为华侨教育发挥余热。

  目前,全日本的全日制华侨学校只有5所,在日华侨华人却多达80万。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精神遗产,如何在新华侨的手中“接棒”,正在成为新的挑战。张岩松说:“我们与横滨华侨同样坚信,华侨子女的‘根’永远属于中国故乡,有了教育,中华文化的血脉就有传承的希望。”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