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在日华人:远游东瀛图国强 重学兴教赤子心(组图)(2)

2016年11月03日 09:3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传承

  九旬老人在日传授粤语逾30载

  在日本的广东华侨华人虽然命运多舛,但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更是惊人。战后,不少广东华侨社团得以重建。1965年成立的“广东同乡会”就是其中一员。

  同乡会坐落在东京僻静的日本桥滨町,门面很小,只有不起眼的一方招牌,里边却是“五脏俱全”。令人惊奇的是,在会馆开设广东话班的老师何子岚竟是一位九旬老人,他在日本从事粤语文化推广工作已有35年。

手中的粤语教材是何子岚多年来的心血之作。
手中的粤语教材是何子岚多年来的心血之作。

  面对记者的来访,老人精神矍铄,侃侃而谈。何子岚道出了自己的传奇身世:他是番禺望族沙湾何氏之后,父辈与同盟会会员也有不少渊源。不过,最让老人自豪的,却是他在日本先后招收的6000多名粤语学生:“一门中国方言能在日本如此受欢迎,简直是一个奇迹。”

  上世纪80年代,成龙的功夫电影风靡东瀛。时任朝日中国文化学院教席的何子岚,凭借敏锐的触觉把握先机,设馆授徒,连续十余年座无虚席。何子岚为记者展示自己手书的教案:“当时市面没有现成的粤语教材,教程的注音字母和插图都要亲力亲为。”何子岚还从粤菜菜谱中归纳出一套日语命名法,被不少广东餐厅的日本员工奉为经典,推动了粤菜文化的传播。

  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规模相比,广东华侨在日本只是一个“少数派”,但广东同乡会的成员一直在稳步增长。从创会之初的百余人,发展到如今的300多人。广东同乡会会长陆焕鑫告诉记者,新华侨的学历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医生、教授、IT人才的加盟,为粤侨群体带来新的血液。

  广州姑娘毛健子是一位新华侨。出身舞蹈专业的她,曾为家庭一度放弃自己的爱好。然而,为了在日本传播中华文化,她毅然重新穿上舞鞋,发起“金小百合舞蹈工作室”。目前,她积极推动“世界中华太太大赛”日本赛区的活动宣传,得到各地同乡会的支持,“我们要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我们必须接纳更多的新华侨,他们是会馆未来的生命所在。”广东同乡会副会长朱铭江表示,同乡会的模式虽然传统,但作为淳朴乡谊的纽带,受到新老侨胞们的欢迎。旅日粤侨近年还成立了横滨中山乡友会等新团体,探索以更多元的方式增进侨胞对故乡的了解。

  “现今广东同乡会应发挥传承广东文化的作用。”罗晓红认为,尽管过去会馆的功能正逐渐被商会及各种业缘、学缘组织所取代,但随着新华侨群体年龄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广东同乡会的价值,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粤人行踪

  吴桂显:捐5000万元资助家乡学子

  过去老华侨的知识水平不高,然而“读书”二字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一旦有了积蓄,他们总会想方设法捐资助学。广东同乡会前任会长、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前任理事长吴桂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吴桂显是生于横滨的第二代华侨,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年少时,他曾回国读书,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然而,为协助父亲养育弟妹,身为长子的吴桂显,不得不辍学回到横滨。他的好学上进之心却一直不曾停止。

  上世纪70年代,吴桂显再次踏足中国大陆。“中国与日本之间隔着一片大海,香港与内地却只有一桥之隔;从日本到香港只要几个小时,然而,由于手续繁复、交通不便,从香港回中山却要走上半个月之久。”回忆起当年漫长的返乡路,吴桂显遗孀吴柳东满是感慨。

  “当时,家乡的孩子没有学校,只能拿着书在街上读,一下雨就跑回家躲雨。”乡亲们物质与精神上的贫困,深深刺痛着老华侨的心。“回到日本,他就不愿意再喝咖啡了。他说:在国外喝一杯咖啡的钱,在国内就可以资助一位学生。”吴柳东成回忆道。

  吴桂显夫妇在日本经营餐馆为生,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每当遇见来自中国的贫困留学生,吴桂显都会慷慨解囊。为了给家乡筹建大学,他竟不惜变卖家当。在家乡筹建孙文学院(后改名为中山学院)期间,吴桂显就以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卖掉了自己在东京的商用房地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桂显一生为家乡教育捐资超过5000万元,先后捐助中山中专、华侨中学等10多所学校兴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还成立了“吴桂显教育基金”。截至2008年,获得基金奖励的师生超过2000人。尽管如此,他的生活却俭朴得令人难以想象:他在横滨的两层小楼只有80平方米,朽蚀的门窗、驳落的墙壁、还有手动调频的14寸彩电……无不道出主人生活的清贫。

  “我们过去并不十分理解父亲,直到回国以后,才发现他做了多么令人震撼的事情。”吴桂显之子吴健一说。2001年,吴桂显病逝,他的精神仍在激励后人前行。吴桂显的妻子、儿女现在每年仍旧身体力行,回国支援家乡的教育事业。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