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旅美教育专家陈屹:留学不该这般劳民伤财

2016年11月29日 11:32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毕方圆】“在中国,留学似乎正在变成一种全民运动。”旅美华人作家陈屹对《环球时报》记者如此感叹道。陈屹是1977级大学生,1986年赴美留学,后来在美国工作、定居,一双儿女在美国出生。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美国教育,已出版《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背洋书包的中国孩子》,主编《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她的新书《名校之路》首次披露赴美留学中的陷阱与误区。“有些话,我必须站出来说。”陈屹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说,现在的留学市场太浮躁,中国家长和学生对留学申请、留学生活有着太多太多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害了他们。

  越早留学离名校越近?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现在的留学生和你们当年有什么不同?

  陈屹:我们当年那一代留学生全靠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一切从零开始,但心态是向上的,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只有自己不断往前努力,各种拼杀磨炼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在的孩子非常幸运,我们以前奋斗四五年才想到的东西,可能是现在的孩子第一步就想到的,他们具备了很多能力,享受了父母的红利,很多机构给他们包装,他们可以跨越很多自己该走的路,从而进入一种捷径。但这种捷径其实隐藏着很多陷阱。

  环球时报:今年的热播剧《小别离》让低龄留学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您怎么看留学低龄化的趋势?

  陈屹: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看每个人的期望值。有的人希望让孩子换个环境去重新发现自己,找到信心和出路;有人期望让孩子早早适应,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为上名校准备。第一种情况,如果在国内学得一塌糊涂,缺乏基本的自律,这种孩子出去也不行,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低龄留学生中的比例很高。留学只是多了个选择机会,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出国读书还是得拼,可能拼得比在国内还要厉害。另一种情况就是奔着名校去的,以为越早去离美国名校越近。这也是一种错觉。大部分孩子提前到美国读书,其实距离美国名校的距离更远。

  美国知名高校的生源很多来自顶级的私立高中,然而顶级私立高中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对美国本土学生来说都竞争激烈,更不用说对国际学生。美国也有些较为便宜的普通私立高中,往往是走读的,这些学校每年进入名校的比例很低。目前有90%的中国学生在这个段位的高中读书,每年有几万人。美国学生就读这种走读高中的学费一般是每年1万到两万美元左右,只有少部分顶尖走读高中是3万美元学费。但实际上,中国留学生就读这类学校的学费,再加上寄宿家庭的寄宿费用,甚比去读一个顶级寄宿高中的费用还要高,有些机构中间获得的差价存在不合理性。

  在一些普通走读高中,中国孩子要住寄宿家庭。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住在一个陌生家庭里,可能会失去成长中很重要的家庭教育。作为接受这些寄宿国际生、以此为生计的美国家庭,他们首要任务是保证学生们的安全、有吃有住,没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这些孩子。而美国高中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不是单纯学习好,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的成长会打折扣的,考取美国知名大学的竞争力也会下降。

  在美国学校的关系,能给申请加分吗?

  环球时报:现在很多留学机构都强调自己在美国各个学校的社会关系,这对留学申请有多大帮助?

  陈屹:我不否认任何关系,关系在全世界都通用,认识人和不认识人还是有差别的。但关系背后是要付出信任担保的,你本身能力得够格。面对大批申请者,人家可能觉得这些孩子都不错,如果大学里某个招生官恰好认识推荐人,信赖你这个推荐人,确实可能会因此招这个学生,但你得把你个人的信誉搁在里面。

  国内很多人心目中的“搞关系”,很多时候是中国人思维。在美国,你去跟人家交往一下,留个照片,一点都不是难事。但如果他是因为关系而录取你,学校会因此而耻辱,不久前有新闻报道说,一个中国留学机构为使其学生进入美国大学,贿赂美国顶尖大学招生专员。这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那些涉案的招生官可能饭碗都保不住了。

  一所美国学校可能有30-50个招生官,而且也在不断更换中,几十年下来,一个大学有几十、上百的前招生官,不足为奇。现在很多留学机构都标榜自己有招生官,其实并不代表具有绝对优势。有些留学生回国去了留学机构工作,说自己以前在招生委员会工作过,不说具体做什么,可能只是些很琐碎的行政事务,并不直接参与录取工作。现在大家都在玩的是一种游戏,噱头而已。

陈屹与美国学生在一起

【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