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教育专家陈屹:留学不该这般劳民伤财(2)
留学中介,费用越高越有品质?
环球时报:您在新书《名校之路》里提到留学行业的暴利,可现在很多家长可能就是认为,中介费用越高,越有品质,越能保证成功率。能否谈谈这个话题。
陈屹:费用越高越成功,这也是误区之一。美国也有升学机构,但都是一些小型公司,没有全国连锁,很注重学生隐私。作为一个机构来说,他们对诚信度要求很高,没有诚信,就没法生存。他们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有限的外力,大部分机构不会明目张胆地去做各种包装。
美国很多家庭的孩子不愿用机构做外力,他们觉得这是自己人生该走的路,凭什么听机构和外人的。因此,美国这类机构在要价时,会要一个市场相对合理的价格,这是由市场决定的。
只有在中国,留学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中国的父母很无奈,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用英语来完成的申请过程,确实有些父母没能力来完成这一切。这就催生出大量的留学机构。他们收费可能是美国一些升学机构的几倍甚至更多。
我不想评判这种收费是否合理,中国留学机构可能确实多做了一点,但他们做的更多的其实是美国机构不会去做的,一些“秘书活儿”,因为中国学生申请需要用到第二外语,涉及到文化沟通问题。美国机构会让学生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他们认为那是孩子应该自己去经历的。而在中国,许多家长会认为,我交了钱,留学机构就应该大包大揽,提供一条龙服务。中国家长把孩子本来应该自我成长的体验外包给了别人。这是很大的损失。
中国的市场现在太大,留学机构有上万个,只要留学回来,就可以充当留学专家,甚至正在读书的留学生,也可以当留学专家,这正常吗?一个孩子的留学,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种百分之百的人生期待。而对很多留学机构来说,这个孩子的留学,就是机构产业链下百分之几的流水线作业产品,这是最可怕的事。
中国人迷信“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很多留学机构里的设施都非常高端,走进去富丽堂皇,让中国家长感觉到自己是VIP客户,自己享受的是最好的服务。其实这也是一种中国人思维,美国没有这么做的,这种机构就是给学生服务的,不需要这么张扬。当然中国留学机构为何这么做,也是因为中国家长的需要,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机构条件这么差,没有那种气派和气场,提供的服务一定也不是很好的。
以前大家喜欢在奢侈品上花钱,现在一些人回归理性,不会砸几万块钱去买个包,开始明白什么叫合理价格。你以前砸的是很多钱,现在你在孩子的教育上砸钱,浪费了、亏了,无所谓,可是你知道吗,你砸的不是钱,是孩子,是孩子的成长,你砸得起吗?
当我在“留美学子”的公号上提供“陈屹视线——世界名校”公益分享时,邀请一些世界名校孩子的父母分享教育理念,很多国内的朋友都跟我说,这么好的资源,你为什么不收钱,你不收钱,没人会相信你的。在美国,做教育的人很多都是见过名利的,他们可以在其他行业挣到很多钱,选择教育是出于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他们都有强烈的公益心,真正要把教育做好,靠的也是这份热爱和公益。
环球时报:可是很多人会说,去留学机构加强一下语言还是有必要的吧?
陈屹:我不反对上辅导班,但报班是为了如虎添翼,而前面的基本功需要你自己打好,不是砸钱报班出来的。申请美国大学需要提交的标准考试成绩,是考能力,但中国学生在辅导班里刷题,考分很高,但不代表能力很高,因为很多是都是靠惯性思维、技巧,离真实的水平有很大差距。没有形成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能力,只是有了一种应付考试、猜题的能力。
很多家长是用报班来剥夺了孩子的自学路径,如果他能自己大量阅读、先自己踏踏实实自学一部分、再让老师给他带一带,学习效果会更好。现在的情况是,本来孩子应该自己学的,完全依靠辅导班的拐杖,觉得有这个拐杖才放心,才不会摔。当初我出国留学没有钱,只有一次考试机会,所以只能自己摸索,后来我的孩子自己选择去自学,其实自学是一种能力,靠自己悟,然后可以受益一生。
很多“人生早规划”的概念是商家的把戏
环球时报:有一种说法,说如果想留学,就要早点规划,甚至有人提出从3岁就开始准备,要学外语,要学特长。您对此怎么看?
陈屹:人生早规划,听上去吸引人,其实这种说法实际操作很难,人的成长过程充满变数,家长要跟孩子一起成长,不断去发现孩子,抓准各种适当时机对孩子进行“机会教育”,一些内容实在无法百无一失地规划出来。
人生早规划在中国的一个弊病就是太功利性。有的孩子来了美国之后会问我,阿姨,我们学校很多活动,参加哪个对申请大学有帮助?我就说,这个问题,你该问你自己。你应该自己去参加几个,然后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如果你过于功利,就相当于自行放弃了很多发现自己的机会。
在国内,“人生早规划”的概念很多时候是跟商业绑在一起的。为什么早规划?其实是很多商家把你早早规划成他们的客户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断给家长一些概念,用这些概念早早地锁定客户,之后才有一条龙服务,才有钱挣。
事实上,很多孩子小学就开始去看名校,各种名校巡礼,我不是说这样做不好,但是有一种可能性是,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是上名校的料,你让他那么早就去看名校,他可能会因为看到差距而早早地放弃了努力。这叫拔苗助长。

陈屹在纽约一家图书馆
家长不学习,就会把过多的期许放在孩子身上
环球时报:您的一双儿女分别考上了芝加哥大学和杜克大学这种名校,能否分享一下您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经验?
陈屹:我还真没有给孩子早规划过,或许我无知,或者我没有太相信这些。我只是早早地把自己规划好了,做好自己,爱看书,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做什么事都充满热情,对谁都充满善意,尽心尽力不去亏待别人,这就是我。
我的孩子们就是跟着这样的妈妈长大的。他们都很善良,没少吃亏,我不纠结,社会就这样残酷,你帮人白帮,被人利用,没关系。帮助别人,自己能力得到了提高,会有收获的。很多人怕吃亏,什么都不做,能力就锻炼不出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里从来就没谈过名校的概念。我对他们说,你们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就行。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停止了学习,就会把过多的期许放在孩子身上。我们从来不让孩子去执着于学习成绩的排名,我和我先生学习成绩都好,很淡定,知道考第一也没有什么。我们从没停止过学习,所以我们不给孩子过多的期望,也不靠他们,我们这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逼我们必须打理好自己,也尽力去生活得精彩些。孩子们有困难,可以来找我,但我们不主动去帮助他们。我允许他们失败。考试没考好,工作没找到,没关系啊,我甚至希望他们在人生的早期遭遇挫折,如果现在不经历,以后还哪有机会去尝试这些失败、去经历他们的成长。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孩子输得起。不会因为自己输,就破灭了。为什么很多孩子心理脆弱,甚至发生一些悲剧?因为孩子输不起,更多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承受不起。如果我们自己能输得起,就不会过分纠结于孩子“有没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