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旅美教育专家陈屹:留学不该这般劳民伤财(3)

2016年11月29日 11:32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不妨给孩子找个“纯正的导师”

  环球时报:如果确定子女要留学,家长能够或者应该做些什么?

  陈屹:国内家长的最大误区是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理解美国教育。我建议还是尽量去听一些真实的留学故事,去了解一些身边的人,比如,他们的子女真正在留学,而这些父母并不是什么留学机构的。他们的信息可能更真实一些。打个比方,你要买房子,不能一直听中介说这里房子如何好,你最好去问问住在这里的人,问问他们住得是否舒服、方便,他们提供的信息可能是更准确的。

  如果有留学的打算,还是得让孩子该读书就读书,该训练就训练,中国教育并非一塌糊涂,虽然可能比较死板,但也传递了很多知识,孩子可以通过这种严格的训练养成扎实的基本功和自律的习惯。这对以后出国留学是很有帮助的。

  美国的教育要求全面发展,除了学习,体育素质、心理素质、表现力、领导力、个人魅力,都很重要,所以就像培养一个正常人那样来培养孩子吧。父母多参与孩子的活动,进行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心理健康。

  如果你自认为教不了孩子,也不要把孩子送到那些商业气息很浓厚的教育机构去,你可以给孩子找个导师,美国叫mentor,这种导师不以教育为赚钱手段,他可以是孩子的指路人,甚至有时是伯乐。美国一些升学机构里会有这样的导师,也有人从自己的朋友里给孩子找导师,找那些人生阅历丰富、三观很正、善于启发人的人。在教育这方面,中国家长花了很多钱,过分关注在量化下的标准考试“术”的层面,而忽视了“道”层面的心灵引导。

  中国家长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

  环球时报:在激烈竞争的现实中,中国家长似乎普遍比较焦虑。

  陈屹:时代变化太快了,互联网的爆炸、快速、碎片化,这一切都给父母教育带来挑战。很多家长自己没有完全懂事,所以听什么都迷信,有时候你会听对,有时候你会听错,有时候没有听到是遗憾,有时候听太多也是遗憾。所以对父母来说,信息大爆炸的当前,教育环境未必比二三十年前好,那时人们摸着石头过河、非常安静地教育子女,家长和孩子在情绪上至少比现在淡定。教育子女其实是一条非常孤独的路,这种孤独是非常正常的,是静心,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是一条非常隐私、静等花开的路。

  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变成“群众运动”了,在这种浪潮里,你必然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你的孩子永远跟不上别人,因为你听到的永远都是最成功的,你听到一个成功的还行,当你听到一百个成功的,你会疯掉的。因为你永远都达不到。而且你并不知道人家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它可能有起伏,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可能是你永远拼不过的因素。

  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已经非常棒了,很多家长实际上是把手里的一把好牌打成烂牌,比如很多孩子有家庭背景、有金钱支持,从小就有很开阔的视野,去过很多地方,他们有成功人士的概念,也有相当大的格局。如果我们家长不要这么患得患失,多给孩子一些挫折感,再让孩子多一些失败,多一些奋发的动力,我们的孩子将是如虎添翼。

  文书都是磨心磨出来的,一厘米的捷径都没有

  环球时报:听说您也在指导一些学生写申请文书,文书写作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陈屹:也许因为我自身是写作人,许多学生把文书拿给我,希望听听建议。作为写作中文、阅读英文、在美国生活30年的我,对看到的许多文书,失望的远远大于惊喜。

  一般我都需要与学生交流一年之久,与他们一起走心磨心,真正进入文书写作过程,基本上要3个月的过程。可能中国家长会觉得为什么要那么久啊。作为笔耕20年的我,其实自己一周就能写出一篇可读性很高的文章。但我不会替学生写大学申请文书,因为那样就把孩子成长的经历剥夺了。孩子需要借这个机会沉淀一下,文书的写作是一个美好的成长过程,很多孩子会在几个月的写作过程中,第一次真正回味18年来自己是谁、发生了哪些已忘却的故事、提炼了哪些反思、哪些发现、哪些惊喜,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非常痛苦,但也是真正成长的千载难逢机会,甚至会发现中国思维与美国思维的异同。

  很多人都说一定要在几年级前完成文书,我要强调的是,一定不要赶,写作是需要掌握火候的,每天都会发现新的故事,同时也需要有个冷却的时间。好的文书不仅磨心,而且因为极度的个性化,就会变得非常隐私,大部分作者,绝大部分申请人不会公开给别人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文书。

  很多留学生的文书,常常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机构找“外人”写的,为什么?要么那不是他那个年龄段、那个背景所说的话,要么与他的英文水平不匹配,再或者换个性别、换个人名,文章可以用在其他任何人身上。这些都逃不过看过上万封文书的招生官的法眼。

  现在很多人都在找捷径。留学就像一个人练芭蕾舞,本来需要6个月练基本功,但被告知只有6周时间,你要么过度透支体力,要么不择手段找替身,最后蒙混过关。即便骗过招生官,去了美国留学,但发现自己根本跟不上,每年有多少学生被退回,留学机构不会告诉你。当时如你按6个月时间去扎扎实实地训练,不急于求成,一切会水到渠成。人生的路上一厘米的捷径都没有,如果你走了捷径,前面总有该吃的苦头在等着你。在《名校之路》书里,就有许多留学误区和陷阱的案例。

【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