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纽约老年华裔移民增加 华人养老业逐渐发展(图)

2016年12月26日 13:3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2月26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住在纽约长岛的大林最近有点烦,夫妻俩工作忙,老母亲一个在家变得越来越闷闷不乐。送去当地的55岁以上老年小区吧,母亲退休后才到美国,到那些主流小区就会面临的语言困境和文化冲突,未必能找到同龄伙伴。加之老人家在美国没工龄,负担不起到退休小区买或租房不说,“白卡老人”在这类小区又不如“自付老人”受欢迎。

  怎么办?经过一番考察,大林让母亲加入了纽约市华人小区一个提供长期护理的日托中心,对方派车接送,母亲白天在中心吃午餐打太极,下午回去为儿子一家做晚饭,空虚的生活又被填满,心情也大好。

  成人日托 居家养老受欢迎

  位于纽约市法拉盛41路(41 Rd。)的和美康成人日间护理中心内,像大林母亲这样的耆老并不少见。他们健康状况尚可,日常生活贫乏,到中心跟同龄人社交,上一些文化和技术课程,令身心面貌为之改观。在一把被三两会员包围的京胡传出的悠扬曲调里,中心吴主任出示了一张日程表,把来人引到正要开始上课的计算机班,指着笑嘻嘻排排坐的老人说:“我们这里的课程非常丰富,每天下午一点到三点上课,老人们很喜欢。”细看下来,日程表上还有英文、合唱、交谊舞、民族舞、京剧、粤曲、乐器、电子琴、国画、书法、太极、经络操等,简直像一所老年大学,不禁感叹老人们有福。

  吴主任说,很多住在附近的会员步行可达,但在两个街区以外,按管理他们会员长期护理案例的保险公司规定,就需要专车接送来回。有的会员住在长岛赛奥塞(Syosset),“我们的车在I495公路的41出口下去,把老人接过来。”

  近五六年间,在华社纷纷出现的成人日间照顾服务,俗称“成人日托”,不仅是亚太裔、南亚裔、欧洲裔等新移民聚居地的现象,也是美国社会老龄总人口增加的一个反映。成人日托作为长期照顾方案之一,从政府角度说,“白卡族”通过日托中心接受长期护理,比在养老院以及辅助生活设施(assisted living)要省钱。尽管有滥用,但总体仍有利管控白卡支出。与养老院月费平均6000多元相较,成人日托收费月均1500元左右。从受益人角度说,它是给婴儿潮一代多一个养老选择。

  当然,外国出生老年人口的确在逐年上升。智库移民政策学会(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去年一份报告显示,华人移民的平均年龄,比总体外国出生移民、以及美国出生人口的平均年龄都要大。华人移民的年龄中位数是45岁,而总体外国出生移民的年龄中位数是43岁,美国出生人口则为36岁。65岁及以上这一年龄组的比例,在华人移民中也比后两个人口群体要高。成人日托业在华社掀起的这一波浪潮,在填补新移民老人服务的缺口同时,也以其小区服务的形式迎合了华人传统上“居家养老”的观念,因很多老人都希望在失去自理能力前,尽量跟子女住一起、或住近些。

  已年届80,一头银发、精神飒爽的王瑞霞,穿着合体的连衣裙,在帝国成人日间护理中心的歌咏班里显得很出挑。把外孙带大后,王瑞霞总觉心里空落落的。她说,以前天天呆在家,整日看电视上网,腰酸背痛、心情郁闷。现在她一周三天去日托中心,一大早就巴望车来接。“女儿都说我像上班一样,到了时间就要去。”位于法灵顿街(Farrington St。)上的“帝国”虽不属法拉盛闹市,但墙上挂着艺术画、椅子有考究的雕花装饰,其优美的环境,加上厕所干净,令王瑞霞感到很舒心。“这里空气流通也好,地板不潮湿。一些人从别的中心转过来后,关节炎症状也减轻了。”王瑞霞说。来帝国中心这几年,被会员们尊称为“王大姐”,让这个在中国大陆教书一辈子的退休中学老师,生活多彩充满活力,感到一下年轻了许多。

  而白石快速路(Whitestone Expy)上的夕阳红老人日间护理中心,其选址可谓反映了地标性的华人小区法拉盛近些年来的外扩趋势。华人人口的增长,耆老移民的增多,让这家与主流机构杂处的设施非但没因距离传统华人聚居地较远而受影响,还吸引了不少对优质服务有追求的老人家。中心经理张伦介绍说,都是请专业营养师指导搭配,中心厨房自己做。他们还会参考各种健康食谱。

  促进社交 耆老服务在转变

  张伦跟会员间的互动亲切随意。他对老人的情况如数家珍,为他们一天天变得更健康和开朗而欣慰,也为有人离开而难过。一个会员背部长了恶性瘤,只能俯卧睡眠。他返回中心探望,一看到张伦就抱着他哭,对大家说:“舍不得老朋友,最后来看兄弟姐妹。”张伦说,因女儿工作忙,老人早就把这里当成他第二个家。

  在帝国成人日间护理中心,75岁的董龙光也为老伴情况好转而开心。他直言说,来之前,老伴看起来都有点痴呆症了,自从来到中心,和大家有说有笑,又参加了书法和绘画班,活络得很,和在家相比判若两人。来自上海,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董龙光,在iPad班、摄影班等课程担任班长。他享受晚年老有所学的快乐,并在同学和教师、会员和中心之间起到沟通作用。老人们都喜欢找他照相,他为大家拍了美照后还会立即打印出照片来分发给大家,使得原本不喜欢照相的老阿姨也爱打扮、爱上镜了。

  “这里满足了大家的精神心理需求,我们有的姐妹,本来看起来很忧郁,来了以后,大家聊天,打牌,一起玩,都快快乐乐的。”王瑞霞说。

  与成人日间健康照顾(Adult day health care)的服务对象是糖尿病、气喘等慢性病老人,或需复健、有残障人士不同,成人日间照顾(Adult day care)设施服务有病但能自理的老人。新泽西媒体New Brunswick Today在介绍一间为印度移民服务的成人日托中心时指出,政府发展日托业,目的是提供社交场所和活动,延长白发族身心强健的时期,延缓进入养老院的时间,甚至让他们可以干脆不进养老院,在家庭和小区支持性服务中安度晚年。

  有调研显示,近年来随着耆老服务业的转变,养老院(Nursing homes)一线有整体衰退趋势,甚至有的也踏入日托领域,以期转变养老院是人生最后居所的形象。或许未来的养老院可以是一个帮助复健、回到独立生活的临时设施,而小区养老成为主流。

  独立生活 银发族更享自尊

  对于耆老服务业这些年来的变化,纽约老牌非营利机构华策会耆老服务部助理总监、兼曼哈顿人瑞中心主任伍宝玲颇有发言权。40多年来,伍宝玲见证了从联邦到地方上老人服务的逐渐完善和规模化。在1970年代她跟人瑞中心义工一同去养老院探访时,所见景象令她难过。“那时候里面住的老人大部分是独身。因为专业人员少,很多老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吃过饭、服过药。他们平时只好绑手绑脚坐在轮椅上。”

  他们去看望的老人多年独居,精神不稳,常夜半敲邻居家门。但在他连续两星期没动静后,有邻居感到不对,跑去请伍宝玲陪她报警。当时人瑞中心尚未成立,伍宝玲在华策会的工作从耆老服务、青年服务,到儿童服务均有涉及。一行人来到老人门前,久敲不应,警员很有经验地告诉伍宝玲,“我们现在要闯进去,可能遇到‘埋伏’。你跟在我后面。我受过训练,知道怎么应对。”果然门一撞开,一把悬着的斧头连同其他东西劈里啪啦掉下来。惊魂甫定,他们第一个跑到卫生间,因为这是老人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没人。再看客厅,也没有。冲进卧室,只见他躺在床上,全身赤裸,口微张。送到医院,医生说:“再迟一天,就不行了。”又问:“谁做担保人?”伍宝玲心想,他无亲无故,我不做谁做?

  把老人救回来后,她想着不能再让他一个人住公寓。1969年伍宝玲成为华策会第一批正式职员,随首任行政总监、犹太裔亚伦柯恩去家访的过程中,也已发现耆老独居的问题:生病没人管,有人甚至“死在公寓两个礼拜没人知道”。她帮助老人申请了养老院,令他安度余年。然而,养老院的所见又令她放心不下,忍不住发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带着这个问题,伍宝玲去寻访不同耆老群体,听取需要并努力为他们实现。她很快意识到,单纯帮老人翻译文书、申请低收入福利和公寓,陪去看病之类社会服务“不能照顾老人的心理需求”,需要更全面的服务体系。人瑞中心1972年成立后,从华策会东百老汇会址一角的三张办公桌做起,于2005年迁到现址—原纽约警察总局所在的格兰街168号,伍宝玲多年不懈求索,如今华策会耆老服务涵盖从社会服务,到提供营养餐,开设各色学习班,以及庆祝中美传统节日等文娱社交活动,一个在养老院以外,让老人有尽量多时日安心独立生活的银发服务生态圈俨然成形。

  伍宝玲犹记得如何带领老人一起争取到市府营养餐。“华人耆老比较节俭,很少外出吃饭。他们认为外面吃也不一定卫生、营养。”1973、74年,她组织老人们戴上纸板厨师帽,手捧纸餐盒,在市老人局门前“烛光游行”,口呼:“有餐盒无饭吃。”呼吁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设计餐饭,终获老人局通过并拨款支持。营养午餐包括牛奶、果汁,外加一份中式套餐,比如粤籍会员爱吃的南瓜焖排骨和罗汉斋等,一口家乡的味道,让老人吃得舒畅踏实。

  迁到新会址即开放的计算机班,又让老人能够跟上生活科技新动态。“老人家学会了计算机游戏,再不寂寞,一个人也可以凑一桌玩麻将。给子女发伊妹儿,加强了沟通。我们还教老人怎么上网,怎么点进中文媒体网站,看新闻。”伍宝玲说,这样老人独自呆着时候,也有很多东西可以玩可以看。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