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纽约老年华裔移民增加 华人养老业逐渐发展(图)(2)

2016年12月26日 13:3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帝国成人日间中心与华人小区中心将合并推出更全面耆老服务。(美国《世界日报》/陆怡雯 摄)
    帝国成人日间中心与华人小区中心将合并推出更全面耆老服务。(美国《世界日报》/陆怡雯 摄)

  落地生根 华人养老需求增

  如今在华社,越来越多的盈利机构开始承办耆老服务。抚今追昔,伍宝玲对于人瑞中心40多年历程中,因应老龄人口变化而积极开拓服务模式,既感到自豪,又觉得仍有不足。

  “19世纪第一批来美国的是台山等地的广东人。”伍宝玲说,当时来的都是年轻人,开金矿或修铁路,做苦力,受尽当地人的欺负,后来更遭遇1882年的排华法案。且因他们是单身,在美国没家庭,到头来都愿意回国。“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在美国死去的,骨灰也要运回家乡。1943年才废除排华法案,华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直到上世纪中叶都还很少。加之华人信奉“沉默是金”,有需求也鲜少发声。

  “1946年,布朗士开出纽约市第一家老人中心,当时隶属于市人力资源局(HRA),面向低收入老人提供救济,包括申请粮食券、廉租房、医药补助,还提供心理咨询、早午晚饭等。”伍宝玲说,其他一些未开发国家国民或受迫害民族如犹太人,来的时候20多岁,赚了钱寄回家乡。到老了,有家归不得,落叶生根,就需要老人服务。

  “1965年移民法案推出后,开放移民,华人地区每年有几千人来美国。”伍宝玲说,这时候来的不仅是年轻男人,还有妇女,他们在这里成家立业,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每种文化又都有自己的移民小区,语言也不成问题了。以纽约来说,在曼哈顿华埠以后,有了第二个华埠——在法拉盛,第三个华埠——布鲁克林八大道…”落地生根的华人移民会考虑养老和后事,1972年8月14日,人瑞中心应时而生,其后一年纽约市老人局成立。中心于1987年在上州觅得墓园,为愿意落地做“美国魂”的老人未雨绸缪安排身后地。

  对于一些不愿离开华人小区,看重文化归属感的耆老,人瑞中心是他们“一站式”服务的据点。伍宝玲表示,华人重视家庭,来美辛苦打拼,无非为了下一代受更好的教育,过更好的生活。“他们牺牲很大,不是专业人员,没有各种license(执照),只能做劳工。对下一代的‘前途’和‘钱途’投资很大。打开华文报纸,很多做广告的医生、律师,都是华人二代。”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和家庭,代际之间因语言、文化、饮食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很好沟通。加上他们辛苦工作一天,下班也没空跟父母聊天。“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孝顺,他们愿意接父母一起住。但老人生活好,心灵寂寞。”有人瑞中心的会员宁愿不去住孩子在长岛的大房子,为了来往方便,在附近申请住房。

  就近年大陆老龄移民的增多,伍宝玲表示,现在来的老人情况又有不同。有的比较有钱,在国内坐拥房产或是专业人士。有的移民过来已经年纪较大,或是在中国国内退休。新形势下又对耆老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赚多赚少 服务照样不落下

  有从事二十多年老人服务的社工表示,以前帮耆老申请低收入福利,先要做通思想工作。“华人怕丢脸,宁愿饿死也不要补助。有的耆老申请家人移民,需做经济担保,拿救济怎可担保?”现如今华社对申请低收入补助SSI和俗称白卡的低收入医疗保险Medicaid(加州称Medi-Cal)再无思想障碍,因为白卡“好处多”。

  来自中国辽宁的大林,为母亲选的是一家中国大陆会员为主、说普通话的日托中心。在新兴的华人小区中大量这类机构让他挑花了眼。他了解到,按纽约州2016年的标准,成人日托每个老人每日收费64元,在纽约市高有80元一天者,都是州府白卡项目透过保险公司的长期护理险发放。一些业者每天给老人20元礼金或购物券作回扣,换取签字承认接受过没有接受的服务;或者给新会员发几百元奖励鼓励转会。有的白卡老人到市府拨款的传统老人中心接受服务,又到发钱的日托中心拿钱。“感觉上现在(日托中心,编者加)走得有点急,有点乱。”他表示,母亲去的那家愿意花钱投入服务。具体日托费他没透露,只说“他们赚多赚少我不管,至少要羊毛出在羊身上,真的给老人家付出”。

  对此一现象,“夕阳红”的张伦直言,他们中心一直坚持在服务上下功夫。“夕阳红立意培养一股正气,不用铜臭污染这个行业,不用钱吸引老人,让老人心灵清净,也是关爱他们的健康。”

  而作为市府拨款的传统老人中心,伍宝玲表示,他们在多年经费紧张条件下,都坚持保证质量,并开拓新服务。“老人局也一直在跟我们探讨:如何维持全市200多家传统老人中心的会员人数?经费少,一些地方服务变差,会员流失,怎么应对?”伍宝玲说,为每年获得拨款他们都须统计人数,人瑞中心2016年注册会员6000多。市府拨款以“案例(case)”为基础。社工帮老人申请房子等福利,一个人一小时算一例。她坦率说,“这样积累案例很辛苦,很多社工不愿做。”英文班,一班几十个学生,上两小时才算一例,她直呼“很惨”。而功夫、扇子舞等健身班,无论多少时间,一班十个人,就算十例。

  另外“按人头计”的项目还有团体饭(Congregate Meals)。一个人吃一餐算一例,每天300人同吃算300例。局方给的餐费是2.45元一例(一人),老人乐捐0.5元。中心每周每人提供六餐饭,星期五堂吃一份,拿回家一份周末吃。团体饭等项目获得的拨款,被中心拿来平衡预算,用来补贴社工的人工、送餐上门等项目经费。送餐上门(Meals-on-Wheels),老人局给6.15元一例(一人),包括食物、交通和各种杂费。伍宝玲说,这个项目要雇两个司机两部车,送餐区域覆盖华埠和下东城。“司机的待遇、健保,车辆油费、维护费和保险费,都需要支出。而人瑞中心食堂员工帮忙买菜、做饭,我本人作为项目会计,都还是无偿劳动。”为了节约成本,买菜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货比几家,一些小区商家提供敬老折扣价,让她很感激。

  因为亏本,很多老人中心不再送餐上门。伍宝玲说,“人家不做我还做。其他族裔的老人,意大利人、荷兰人、西班牙裔……愿意接受中餐的,我也送。”2016年度,人瑞中心通过团体饭和送餐上门发餐139500份。

  伍宝玲表示,市老人局对人瑞中心实则关爱有加,历年来累计拨款100万元。“我们的第一笔经费来自纽约州耆老社会服务费6万元,用来发主任、社工和秘书这三个全职雇员的人工都不够。只能提供一般性社会服务。”而通过家访和养老院实地考察的伍宝玲很快对单纯社会服务不满意。纽约市老人局1973年成立,接管耆老服务经费策划后,伍宝玲频频要求经费,局方第一笔拨款即发给人瑞中心。

  “三张办公桌”时期的伍宝玲这么对老人局说,“我要三样东西。第一,要地方,这样老人可以过来社交,我们也可以举办移民、法律、健康、心理、房屋、医药等各种专家讲座。第二,要人才,工作人员不能单纯填表,还要中英文兼通,能提供专业服务。因为不懂得政策,很容易吃亏,错过老人该有的福利。第三要钱,请人、租地方,做服务,都要钱。”老人局摊牌,归根结底你要的这三样,就是钱、钱、钱,可我们没钱。伍宝玲说:“你是我们的资助机构,你们要去找钱。”40多年来,在老人局支持下人瑞中心服务不间断,尽管仍需通过筹款等方式补足缺口。人瑞中心的宗旨不变:老人60岁可注册,不问身分和有无白卡,正如其英文名Open Door Senior Center寓示,向所有老人开放。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