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经该报许可)
尽管华语运动从未停止,但华语与新加坡人的生活,仍在渐行渐远
最近三十年,新加坡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语言革新之路。
三十而立,当许多运动都已在新加坡悄悄退隐消失,讲华语运动却仍在年年推行——这句话不仅意味着新加坡对华语“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守,同时还隐存着,一门语言寻找主流出路的艰难与辛酸。
华语在新加坡“三十难立”
在林少芬的祖母看来,1979年是个变革的年代,几乎一夜之间,这世界变了。
她最喜爱的潮州剧目和地方戏曲神秘消失,到处都是字正腔圆的华语节目,这个讲了一辈子潮州话的老人,只好颤巍巍地抱着收音机开始一字一句跟着说华语:你吃饭了吗……
这一年,新加坡发生了三件大事:华文大学关闭、特选学校实施、新加坡华语运动开始。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发表演讲,他说:华人,当讲华语——许多人的生活,就此被改变。
民间沉默的抗拒也随之而来。人们对方言的眷恋战胜了对政府号召力本能式的服从,不一样的声音几乎天天都有。方言与华语、华语与英语,三种语言的三十年之争自此开始。
第一个十年里,方言与华语之间几乎保持着此消彼长的无形较量,不同的方言族群秉着复杂的心态有所抗拒,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像林少芬的祖母那样,愿意从头学起。
第二个十年看起来似乎更加缓慢,随着上一代人的逝去,方言渐渐消失,但华语却并没如计划中的那样,成为人们社交语言的首选,在新加坡特殊的语言大背景下,英语成为鹬蚌相争中最终获利的渔翁——讲英语的家庭保持三级跳的方式增长,导致年轻一代的华文水平普遍下降而进入纯英语的世界。
第三个十年并没有悬念,正在成长起来的新加坡新一代几乎全盘西化,就像有人说,在新加坡这个移民城市里,英语注定要成为第一语言。而年轻人说,ABC比较容易。
30年的演变其实并无一个清晰的轨迹,其间华文与英文从相互隔离到并存过渡,再到后来英文成为主导——尽管华语运动从未停止,但却阻挡不了这样的无奈——华语与新加坡人的生活,仍在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