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家园”征文:我是一条洄游的鱼

2016年12月19日 17:5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荷兰《联合时报》副总编 卢德传

作者参加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行走中国-湖北行
作者参加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行走中国-湖北行

  父母都是渔民,一生以捕鱼为业、为生,理所当然地,我是渔民的儿子。

  生活在长江边上鱼米之乡的我,打小时候起,所有的记忆都与水有关。虽然后来岸上有了房,但仍然更多生活在水上,船才是我们的家。

  每年春节之后,便是长江春季鱼汛,一年中最重要的捕鱼期。父母和渔业队的其它船只一起,浩浩荡荡地开往长江。此次长江之行,大人们充满期待,期待有个好的收成;年幼的我则满是兴奋,不但可以见到开阔的长江,还能见到各种各样的鱼,鲟鱼、鲥鱼、回鱼、刀鱼,等等,它们都是我儿时的伙伴。

  因为上学,我从水上来到了岸上,每年春天不再和父母一起出江捕鱼,但其它季节,特别是假期和节日,我仍有很多时间上船,辗转于河里,湖上,感受水上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着收获的喜悦。我帮父母整理渔具,用学到的加减乘除帮助他们卖鱼时算账。

  作为渔民的后代,血液里流淌着鱼的腥味和美味,久而久之,我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条鱼,不停地游,四处寻找丰盛的水草,广阔的水域。从长江边的扬州,游到珠江边的广州,后来,我又游到了欧洲,在荷兰这个濒临北海的低地国家,几番冒泡,折腾,终于安顿下来。

  身为一条鱼,我庆幸自己能够栖息于运河密布的荷兰,自由地呼吸;更加庆幸的是,在这个远离母语的国度,作为曾经的文学青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徜徉于文字的海洋。我有幸加入荷兰华文媒体《联合时报》,曾经作为爱好的文字,如今成了谋生的手段,我不但用它养活自己,还向更多的人,更多的鱼讲述那些来自鱼的国度的精彩故事,让遥远的形象变得触手可及,让模糊的声音变得清晰有力。

  海外华文媒体的艰难众所周知,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使命的。幸运的是,除了发行人的坚持和执着,我们还得到了众多帮助,中新社便是其一。中新社每期提供的版面,丰富了报纸内容,开阔了读者视野,仿佛茂密的水草,充足的养料,滋养了文字海洋里的鱼们,让我们更加专业和自信。

  不止如此。中新社还多次组织“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活动,200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2016年9月,我作为荷兰华文媒体的一名新人,文字海洋里一条年轻的鱼,首次参加了中新社组织的“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采访活动,前往湖北,行走荆楚大地,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参观至喜长江大桥
参观至喜长江大桥

  乘坐十几个小时飞机,跨越六个小时时区,终于抵达江城武汉。正是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日,中新社选择这天集合,具有特别的意味。刚进酒店,看到摆放的果盘和月饼,顿时有了回家的感觉。我已记不清多少个中秋没有在中国度过了。当晚乘船夜游长江,遥望朗朗皓月,领略江风习习,仿佛又回到了年幼时的水上生活。

  作为从小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渔民的后代,来到长江中游,我自然关心水,关心鱼们的命运。我惊讶于三峡大坝的宏伟,感叹“高峡出平湖”的美景,钦佩于她为保护万千家园做出的壮举。然而,一些鱼,包括我曾经骑过的鲟鱼,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洄游到长江上游宜宾的金沙江产卵了。“它们再也回不去了”,工作人员语气里有伤感,同样感染了我。

  让人欣慰的是,当我参观了中华鲟研究所,走过至喜长江大桥,了解到人们为保护那些中断了洄游道路的鱼而做的努力时,终于释怀。

  尽管是渔民的后代,我对鱼类的生物学知识却如此缺乏,第一次知道鲟鱼的学名原来叫中华鲟,它是古老珍稀的鱼类,是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活化石;那些记忆中欢快地翻腾跳跃的江猪,学名原来叫江豚……

  中华鲟研究所成功繁殖了中华鲟子二代,每年还向长江投入大量幼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鱼类,保护生态。虽然鱼们不能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它们初始的家园,然而,人们为它们在葛洲坝之下建造了另一座家园,每年春天,它们仍可以洄游到这里,繁衍后代。为了不让鱼们受到惊吓,至喜大桥两边的灯光是横向平行的,而不是射向江面。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人类对鱼的悉心关爱,一如我们湖北之行中,沿途得到中新社同事的体贴照顾。

参观中华鲟研究所
参观中华鲟研究所

  结束湖北采访活动后,我回到老家,见到年迈的父亲,和他说起此行见闻,特别是与鱼有关的情况。父亲日渐苍老的脸上变得神采奕奕,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回忆起曾经在长江捕鱼的点滴,风平浪静或者风急天高的日子,那是他的光辉岁月。长江,是他人生的战场,是我开始的地方,几十年后,古稀的父亲和中年的我,一起回望。

  我是一条鱼。我曾以为,这条游出长江下游,游过珠江,最终游入北海的鱼,再也游不回去了,即使回去,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然而,第一次参加“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湖北活动,我成了一条洄游的鱼。这条鱼穿越万里,跋山涉水,游回长江中游,行走湖北短短八天时间,他不停地浮出水面,呼吸,冒泡,兴奋地探头,充满好奇,对这片神奇的水域,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多了解,更深感受。正如葛洲坝之下是鱼栖息产卵的家园一样,无论我游到哪里,这个国家也仍然是我的家园。

  其实,不只是我,那些来自各个国家,或是年轻或是资深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又何尝不是一条条洄游的鱼呢?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经历,感受同样新鲜,然后回去,游向各自的水域,向另外的鱼讲述洄游过程中的见闻,并且期待来年再次洄游。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家园”征文活动组委会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