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模拟商务会议
期末考试前搞的模拟商务会议也很有意思,我们10个模拟一个广告公司的设计部门——一个负责人和三个设计小组,客户是一个航空公司,我们有三个不同的方案,最后我们需要给出一个最有竞争力的纸面广告,参加竞标。老师坐在一旁观察我们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表达自己并说服别人,如何有技巧地坚持和让步,最后达成共识。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慌乱,七嘴八舌地找不到方向,后来经过负责人的及时调整,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踏准了节奏。课后大家都说那堂课是所有内容里最精彩的,在热闹愉快的气氛里温习并实践了所有我们学过的东西。
语言班的课程比较枯燥,最长见识的是了解了外国人是如何教语法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些讲解可能并不见得如何实用,但却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你会发现有些英语的规则用英语来解释确实更加明晰。由于课程的一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式写作的能力,老师花了很大的精力向我们传授如何正确使用英语中的标点。这内容是我在国内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开始的时候不免有些抱怨,可后来我发现掌握了标点的规则以后对理解复句结构很有好处,便也不觉得头痛了。对所学的东西尽量抱一个开放的接受的态度,会让你在国外的学习生活轻松许多。
语言班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玩出了一绝活儿——她制作了一套飞行棋让我们分组做游戏,前进路线上的障碍是一个个病句,改对了前进3格,改错了后退5格——这就是我们的期末复习课了。有时会觉得欧洲人真的很有人文精神,一点一滴地都渗透在他们的生活里面,就连这么乏味的语言教学,也被搞出了点点生趣。当然,我母亲认为,那些雕虫小技只是哄小孩的玩意儿。
学会生活很要紧
说起在欧洲生活,所有中国人最叫苦的一定是吃了。
以前在国内,并不觉得自己吃得有多讲究,可出来一看,跟维也纳本地人一比,再随便的中国人也会显得过分挑剔了。
刚来的时候老闹不明白当地人怎么打发午饭,好像一点时间都不用花费。后来才发现很多老外根本不吃午饭,就算吃也就是个最简单的三明治——两片面包一片火腿。
不但如此,他们的晚饭也常常是棍子面包或者意大利面条(就是白面条,不加佐料)陪一杯红葡萄酒便完事儿,顶多再切一棵生菜拌个沙拉。
一个德国中年女教师告诉我,她们家从来没动过火,也就是说在家里只吃冷食。
这些,在中国人看来简直难以想像。咱们的古训,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里似乎都不适用了。想要吃得舒心,让生活有最起码的质量,就得学会自己动手做饭。像我这样在国内对烹饪一窍不通的,来了一个月以后也给逼成了大厨。馋荤了时就自己红烧个牛肉,第一次味儿差了些,第二次放点儿大料和陈皮就好多了,第三次再做时剥了些白菜、削了几个土豆搁里头一起炖着,再扔两个煮鸡蛋进去卤,俨然就是一道大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