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留学生涯本是梦,但留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心态稍有偏差,美梦就会成为恶梦。新加坡《联合早报》在3月29日“副刊”栏目刊发一组文章指出,除了要学会在陌生环境独立生活,留学生还必须在短时间内克服语言、文化等障碍,适应国外全新的教学模式。文章摘录如下:
一名受访的当地留学生说,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强调成绩,忽略心理建设,一到国外,问题就浮现。
除了学业成绩,也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不也是教育的目标和应尽的责任?
3月2日来自印尼的21岁南洋理工大学留学生黄必明刺伤教授后坠楼自杀。一个怀抱梦想负笈海外的年轻学子,以如此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造成的伤亡固然令人震惊、心痛,但透过这个事件,我们看到留学生崩溃了的心理支持系统。
旖旎的异国情调,新奇的教学模式,留学生涯本是梦,但留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心态稍有偏差,美梦就会成为恶梦。
从令人憧憬的知识海洋到简单的洗衣做饭;从美妙的异域风光到挥之不去的乡愁,表面五彩缤纷的留学生涯,无法掩饰现实生活的诸多无奈。空虚、寂寞成为许多留学生最常用的语汇。除了要学会在陌生的环境独立生活,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语言障碍、文化背景障碍,适应国外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些都会给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需要一个学期融入新环境
新加坡管理大学学生辅导中心(Centre for Counseling and Guidance)主任奚克智受访时说,他所处理的个案中,包括饮食不习惯都会造成问题。一般上留学生需要一个学期才能融入新环境,但时长因人而异,得视个别学生的适应能力而定。在调适的过程中,学生容易表现出孤寂,离群索居,脱离社交,过着封闭的生活,甚至会产生一些适应不良的不良行为。
这种行为有两极后果,要不逃避、消沉、沮丧,极端的另一面就是激进、愤怒、仇恨。
受访的30岁当地青年黎杰宏说,他2004年到澳洲留学时,就有很极端的情绪体验。“我无法适应那里的天气、食物、文化,甚至语言,感觉自己在陌生的地方受到歧视,而且因为自费留学,经济上很有压力,应付学业的当儿,还要同时打两份工,心里总觉得不平衡,常常存有很强烈的愤怒感。”
另一名要求匿名的理工学院毕业生,被父母送到外国读书,因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压力,试图割腕自杀,最后在书没读成的情况下返回新加坡。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奖学金得主,三年前到北京大学攻读经济硕士学位,因不习惯整个语言环境和教学方式,加上学期考试成绩不理想,让她受到很大挫折,茫然无助,一度想放弃学业。她说:“我觉得很辛苦,也过得很不开心,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
她的学姐初到北京时也遇到不少困难,连办入学手续都觉得有文化障碍,心里莫名的恐慌,每晚伤心流泪,足足哭一个月,情绪才找到出口。
28岁的陈昶鸣刚出去留学的时候,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所有大小事都要自己处理,上课时又听不懂老师那口音很重的英语,孤身在异乡的种种挑战让他很有挫败感。他说:“那时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烦’,但钻牛角尖是没有用的,冷静下来后,自己还是得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谁来关心留学生身心健康
不管是到外国留学的当地生,还是来当地留学的外地生,他们的年纪很多只有十多二十来岁,一旦离开家的保护伞,来到一个充满文化差异的陌生环境,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家人的呵护,加上来自生活和学业的各种压力,即使成年人也需要时间消化,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应对逆境经验的青少年?
这群离乡背井到陌生国度求学的青少年,人们除了关注他们的成绩,还有谁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国内外很多大专学府其实都有相应的学生辅导和心理援助来帮助留学生克服各种难题。现在澳洲昆士兰大学留学的郭晴说:“我们都有指定的辅导官,学院也有求援热线,遇到生活不开心,课业有问题,都可以找他们倾诉。”
南洋理工大学的国际学生中心,就是专门为校内7800多名来自超过85个国家与地区的外籍生提供各种服务的,包括协助学生办理入境手续、申请保险、安排住宿,到组织文化消闲活动及各种相关福利等,好让学生们尽早在陌生的环境中安顿下来。
此外,南大也提供给外国学生伙伴系统(buddies system)和寄宿家庭计划(host family programme),以协助留学生更好的融入本地社会。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学生辅导中心也有完善的“情绪安全网”,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员,中心也培训了一批朋辈扶助之友(Peer Helper)。他们都是在籍新大学生,必须先接受“引导与辅导技巧”(Facilitation and Counseling Skills)训练,再经过严格的面试和遴选,才能够成为“朋辈扶助之友”,成员中包括本地生和外地生。
这批以义务性质参与扶助工作的学生,主要任务不在辅导,而在聆听。新大工商管理系二年级生张馨月来自中国湖南,从二年级开始,就加入成为一名活跃的“朋辈扶助之友”。
她说:“我自己,包括身边很多朋友都面对同样问题,学业压力大,心情郁闷,但找不到人倾诉。我加入朋辈扶助之友,就是想帮助同学走出情绪的低谷。我们聆听他们的心声,然后把他们的抱怨和感受反馈出来,协助他们看清问题的本质。我们只能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但不能替他们解决问题,要挣脱心理的枷锁还是得靠他们自己。”
不少留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是小问题,对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也心存障碍,因此当情绪出现困扰的时候,宁愿找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同学倾诉,因此扶助之友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张馨月说,一旦他们发现同学的问题没有得到纾解,或是越来越严重,他们会陪伴同学去寻求专业的辅导咨询。“身边有个信任的人,他们在求助时,心里也会觉得比较踏实。”
新大学生辅导中心主任奚克智指出,辅导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抒发而不是隐藏内心的感受,然后寻找方法,妥善处理问题。他说:“有时候,问题出在学生采取不当的方式去面对困难或逃避问题,如沉迷电玩,暴饮暴食,抽烟喝酒,严重的甚至有自残或自杀倾向。”
教育强调成绩忽略心理建设
没有了温室的真实社会,固然可以磨练意志,但也可以使有缺点的个性完全暴露或爆发。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的黄钟玮说:“留学当然可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但付出和收获是相等的。来到伦敦后,我有很深的感触。过去我所接受的教育,过多的强调成绩,却忽略心理建设,也从来没人教我要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一到国外,问题就浮面了。”
对一些留学生来说,良好的教育不能减轻他们内心承受的孤单和压抑,也不能破除深深的文化隔阂,遇到一些个性内向的人,生活单调,心理上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很容易就会变得偏激。
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压力承受力不同,奚克智说,如果年轻人只把人生目标放在一纸文凭身上,排除生活的所有东西包括朋友、课外活动,一旦危机发生必将对他们造成很大冲击,因为他们没有建立很好的支持系统。
奚克智说:“反观一些生活比较平衡,除了学业也同时能兼顾其他方面的学生,他们积累较好的人生经验,面对逆境时才会具备一定的弹力。”
黄必明事件发生后,南大校长徐冠林接受媒体访问表示,现代年轻人心理素质不够好,遇到挫折没有承受能力,结果采取如此方式解决苦恼,令他感到痛心。他说:“我们还要在这方面多做工作。”
及早付诸行动,关注年轻人的心理困境,除了学业成绩,也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不也是教育的目标和应尽的责任?(文/胡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