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邦魏理仕有限公司(CB Richard Ellis)执行董事李晓和,当年是哥伦坡计划奖学金(Colombo Plan Scholarship)得主,1970年负笈纽西兰攻读产业估计,毕业后在当时的税务局服务满8年,便转入私人企业界,加入全球知名的地产咨询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仕任职至今。
有苦就吃,有书就读
回想当年的留学生涯,57岁的李晓和说:“非常艰苦,但当时我对‘压力’一点概念都没有,反正有苦就吃,有书就读。时代不同了,那时的生活比较单纯,但现在资讯发达,竞争激烈,年轻人对生活的期望也高,压力当然比我们来得大。”
当年的哥伦坡计划奖学金,是由经济发达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颁发给英属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以选拔人才去发达国家接受培训,学成后再回到自己的国家,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新加坡在1988年已不再接受哥伦坡计划奖学金,目前反过来颁发亚细安奖学金,给9个亚细安国家。
李晓和说,当年拿到哥伦坡计划奖学金多数是英校生,他是少数从公教中学毕业的。初到纽西兰,上课时老师讲的话,他一句都听不懂,讲义发下来,一页里面有10多个生字要查,十几页就有百多个生字,手上抱一本英汉字典,就是他的救星。
“开始当然很不习惯,文化、语言、环境,都要适应,对自己选读的科目又一窍不通,加上是第一次离家,思乡情切。但那时候,能拿奖学金出国读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不敢想太多,只能咬紧牙关撑过去。”
韧性不一样,思维也不同
李晓和说,他那一代人的父母,多从中国逃难到新加坡,两袖清风,家境清寒,很少有能力能够负担孩子上大学。“我急需那份奖学金,否则就升不了学,所以申请的时候,专挑少人申请的冷门学科,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只读自己有兴趣的科目。”
所以尽管对什么是产业估计一点概念都没有,李晓和还是选择“投奔怒海”,搭上他生平第一架飞机到了纽西兰。三年留学生涯,因电话费贵不敢打电话回家,当时也没有所谓的电邮,因此他只能靠写信与家人保持联系,有什么困难都是自己解决。
“现在的年轻人是在新加坡经济最繁荣的背景下成长的,但我们那一代不是,大部分人都挨过穷、吃过苦,即使没有吃过,也看过别人吃苦,韧性不一样,思维也不同。我们有书读就高兴得不得了,只想要发奋图强,对生活也不太计较,不讲究什么娱乐,反正一切都过得很简单朴素。”
拿奖学金出国,必然也有学业压力,如果成绩不达标,同样有可能失去奖学金。李晓和说:“无助的情况当然会有,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安定下来,但在当年那种经济条件与资源都缺乏的情况下,大家似乎都懂得怎么在逆境求存,很少听说有什么忧郁或情绪失控的。我只能说,时代真的不同了。”(文/胡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