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
南沙的整体建设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9年至2000年,把交通、绿化、环保和各项基础建设搞上去。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至2005年,完成一批重要项目,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园、蒲州大酒店、珠三角世贸大厦、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厦、霍英东集团大厦、南沙大厦、英东中学、南沙物流中心、新客运港码头等等。第三阶段则从2005年开始,将南沙全面建设成南国现代化海滨新城。
今天的南沙比起往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成为珠江三角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犹如中环之于香港。它紧靠横跨珠江口的虎门大桥,城市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680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时至今日,霍震寰深为父亲当年的慧眼所折服。
步入南沙新城,但见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路面宽敞平坦,显得气派非凡。熙来攘往的美食街、花园广场簇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连同座座拔地而起、各具风格的大厦,以及疏密有致、繁花似锦的国际大花园,令人目不暇接。那古朴典雅的水乡园林、碧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幢幢崭新的别具风姿的住宅群,绘就了优美宜人的园林城市景观,更令人流连忘返。难怪有不少像美国通用公司等诸多国际跨国大公司会相中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到此投资开发。
南沙现在已成为珠江三角洲举足轻重的交通枢纽,拥有国家一级口岸的客运港,每年运送往来于港澳、南沙的旅客达百万人次;拥有深水良港及集装箱码头,成为“珠三角”水路物流转运港澳与海外的集散中心……经济人界士评价说,南沙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
最年轻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2004年11月5日,拥有104年历史的香港中华总商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第44届会长及会董就职典礼。与共和国同龄的霍震寰成为“中总”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会长,时年54岁。
不过他虽然年轻,但在“中总”效力的时间却一点也不短,堪称资深人士。1980年,霍震寰加入“中总”,“次年,我当选为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后来还担任了会董、常务会董、司库及副会长等职务。”霍震寰对媒体说。显然,经过24年历练,他对“中总”的各种会务早已驾轻就熟。
霍震寰上任前,上届会长曾宪梓曾约他谈话,对他说:“当年你父亲卸任会长时,也约我谈话,他说:‘以后就由你带领中总了。中总爱国爱港的旗帜,一定不能放弃。’今天,我没有更多的话,就把你父亲当年对我说的再转达给你。”
2005年1月18日,霍震寰正式以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的身份亮相内地,率领44人访问北京。此次访京团规模宏大,规格颇高,前任会长陈有庆、曾宪梓亲自陪同。在京五天,访问团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包括中央领导接见,以及拜会国务院各部委领导。虽然霍震寰此前访京已经难以数计,但此番感受还是和以往有些不同,那就是,现在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接棒“中总”,霍震寰立即提出多个改革方向,包括各委员会主席职务不再由会长、副会长兼任,而使之变成常董、会董的展示舞台,这样可以让常董更积极的参予会务,充分发挥更多人的能量。他说:“这届会董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只有51岁,正是脑子转得最快,思路最清晰的时候。让他们发挥所长,将能提出更多更新的发展计划,对中总有很大的帮助,也会令中总对社会各方面的事务反应得更快。”
为力求将“中总”推向新的高峰,霍震寰表示:“从前不少人认为我们只就一些政治事件发表评论,将来我们会更多的在经济方面,例如珠三角合作、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等问题上,深入研究,为社会各界出谋划策。”他认为,“中总”不仅要在香港发挥更大作用,也不仅要在内地拓展业务,而且还要放眼世界,充当全球中小企业进入内地,以及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对于由香港、新加坡、泰国三地中华总商会联合发起的世界华商大会,我们希望未来能将大会变成一个品牌,越办越好,真正成为联系世界华商的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