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董世贵
2009年,是北平(京)、绥远(内蒙古自治区)和平解放六十年。在临近两地和平解放的日子里,有一个鲜活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身影就是为我军和平解放北平提供了大量重要军事情报、为转变傅作义将军思想乃至政治立场做了大量工作、两次作为傅将军的代表与我军代表进行和平谈判,逝世后“盖棺”却没作出应有“定论”的中共优秀党员,傅作义将军的随身秘书阎又文同志。
立志报国 从军驱寇
阎又文,1914年7月6日,出生在山西省荣河县,是傅作义的同县老乡。就在阎又文出生后的第22天即1914年7月28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包括中国在内)达33个之多,时间达4年零3个月之久,死伤人口达3千多万。在他出生的第三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成功。出生后第五年,我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3年,19岁的阎又文,考取了山西大学。由于他勤奋、聪明好学,门门成绩特别是国文和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很是被老师们喜爱和器重。1934年,山大的一些进步教授和社会上的一些贤达人士杜任之、周北峰、张友渔、邢西萍等(其中许多人是共产党员)组建了一个“中外语文协会”,编辑出版《中外论坛》期刊,介绍一些国际上左派报刊上政治、经济、军事等论著。杜任之、周北峰就把他们喜欢的正在读书的学生阎又文安排到了这里,做《论坛》编辑和干事。阎又文一边读书,一边工作,虽然累了些,但精神十分舒畅。学会为了生存,还聘请了与阎锡山关系密切的冯司直为社长兼“论坛”主任,聘傅作义这名誉副会长。《中外论坛》办了一年多,发行量逐月上升,影响面也逐渐扩大。可惜的是,学会内出了一名叛徒——薄右承,他向阎锡山告了密,学会被解散,《论坛》被停办。解放后,薄右承受到了应有惩处,镇压反革命时被镇压。
1937年,发生了“七•七”事变,阎又文在抗日救亡声浪的高潮中,阎又文选择了投笔从戎,在杜任之、周北峰的推荐下,来到傅部做文书工作。
由于杜、周的介绍,更由于阎又文本人的聪明和干练,很快得到了傅作义的赏识和重用,由文书调到了傅的身边,作了傅的贴身秘书。与傅朝夕相处,一起工作,一块吃住,形影不离。所以傅部机关的人把阎又文看作傅作义的影子,只要有傅出现的地方,就会在傅的左右找到阎又文的身影。傅作义主持的所有政治、军事会议,都要阎又文做记录,傅作义的各种讲话稿也都由阎又文起草。傅作义曾不止一次对人说:“别人给我写的讲话稿总不符合我的要求,只有又文写的东西才和我的思想吻合,他用的语言就像我要说的话一样。”
秘密加入共产党
1938年初,傅作义派周北烽支延安晋见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请求向傅部派政工人员,建立傅部的政治工作机构。此后,中共中央数次从延安选派共产党员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学员,以潘纪文同志为特派员协助傅部建立政工机关,拟定政工制度,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当时,拟定的政工人员任务是:一、激励抗战士气;二、严明纪律;三、增强军民合作;四、实行经济公开;五、瓦解日伪军。傅部政治工作的开展,提高了部队官兵抗战必胜的信心,增强了官兵团结和军民合作,连续取得了进攻文水、交城,反击离石、大武,收复清水河与和林县城等多次战斗的胜利,给予日军以重创或全歼,老百性称傅部是“七路半”。使傅作义看到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傅作义非常高兴。
潘纪文,山西荣河县人,不单单是傅作义、阎又文的同县老乡,据说他与傅作义还沾点亲戚。就是这位老乡加“亲戚”,在做好政治工作,鼓动部队狠狠打击日寇的同时,把阎又文培养和发展为中共党员,这一点傅作义怎么也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