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两院院士、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文/ 本刊记者 王学信
他跨过罗湖桥,非常激动:“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1955年10月1日,钱学森偕妻儿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顺利抵达香港,旋即经由香港罗湖口岸回国。当年曾代表中国科学院到深圳罗湖桥头迎接钱学森回国的著名科学家朱兆祥回忆说:“当钱学森和妻儿跨过罗湖桥头,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兴奋和激动地对我说:‘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10月8日,钱学森在朱兆祥陪同下抵达广州,受到祖国人民和科学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接着,他回到上海与久别的家人团聚,时年74岁高龄的父亲钱均夫特地送他一套复制的“中国历代名画”,以为此次归国纪念。10月28日,钱学森偕妻儿乘火车到达北京,受到高规格的热烈欢迎。美国一家主流媒体以通栏标题发出一则新闻,文中写道:“当钱学森博士走出北京前门火车站时,中共派出的一队由科学家组成的庞大代表团欢迎他。代表团中有几位他相当熟悉,其中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他很熟悉,那就是在美国念书时,名为占美钱的钱伟长。钱伟长在加州理工学院念书时与钱学森一同从师于冯•卡门教授,也是一位火箭专家。这个代表团的团长,就是比钱学森更早到达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华罗庚,他是国际驰名的数学家。”
翌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举行盛大宴会,隆重宴请钱学森,副院长张劲夫、吴有训等众多科学家出席作陪。到北京的第三天,钱学森便与妻儿来到天安门,他要和妻子蒋英、儿子永刚、女儿永真共同感受古都的历史与共和国年轻而有力的脉动。接下来几天,他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北京第一棉纺织厂,从各个车间,直至职工宿舍、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职工子弟学校;参观了“治理黄河展览”、“陶瓷展览”、“敦煌壁画展览”,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宏伟规划,钱学森深感振备,赞叹不已。
1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接见钱学森,两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陈毅真诚地表示:“现在国家解放了,要搞建设了。我们这些人打仗是可以的,搞建设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千方百计地把你们这些科学家请回国,目的就是打一个现代化的翻身仗!”钱学森被陈毅元帅的坦诚和求贤若渴所深深打动,他详细介绍了我国留美学生的情况,并恳切地说:“这些留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国家应该通过外交途径,尽力争取更多的人回国参加国家的建设事业。”接着,钱学森谈到他对于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初步设想,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引领工业发展的诸多建议。
陈毅副总理边听边点头,对钱学森的许多建议和想法都深表赞同。钱学森回国伊始,便直言不讳向国家领导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言,其忠心可鉴,也恰是这一点,深受陈毅元帅的赞赏。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倾心交谈之下,顿成知音。或许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共同之处:坦诚、务实,胸襟博大,以及看问题时习惯置身于战略制高点。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建议,钱学森在朱兆祥的陪同下,到东北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访问。他从北疆的哈尔滨沿铁路南下,先后到了吉林、长春、沈阳、抚顺、鞍山,直至港口城市旅顺、大连,参观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东北电机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长春一汽、小丰满水电站,吉林化工厂、沈阳一机床、抚顺煤矿和鞍钢,还访问了多所大学和中科院所属几家科研机构。工人和科技人员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黑土地上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