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徐足之

  新闻界前辈有言:新闻工作者是当代的历史家。古代历史由御史官垄断,官方著史视为正统,民间记述贬为野史。当今,记者而能“作史”,乃拜民主进步所赐。中国从事新闻工作的,何止千万,上千万人记下的历史,那一定是人民的历史。毛主席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以为,只有在社会进步、科学发达、民主勃兴的时代,历史才能由人民记录。新闻工作,不仅光荣,而且任重。今天的历史,已不只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的“国事记载”,也是普通百姓昼作夜息、喜怒哀乐的“家事记录”。新闻产品,报纸,电视,杂志,广播,已成大千广众须臾不能离身的伴侣。上个世纪以来,政商舞台,英雄辈出;体坛艺海,星光灿烂。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奠定独立建国基础,经邓小平时代实现国富民强,到江泽民时代终以大国称誉于世界。为这样的人民,为这样的时代,记录国史家事,荣过于帝国史臣,而责任重于泰山!(2001-10-10)
..............................................................

 


我写专稿的六年


追求专稿的“立意”

  1989年8月,我如愿来到中国新闻社并分配在专稿部。是年9月至次年6月,我在上海“下基层”,是以专稿记者身份见习于中新社上海分社。就在那里,我养成了一个写专稿的习惯:没有立意,就想不出标题,没有标题,就出不了导语,没有导语,就不知下文之如何发展。

  在上海分社所在的第20层高楼上,我确实写了几篇立意“颇高”的专稿,香港报刊的采用也多赐以显要位置。那些立意都在题目上有展现:《上海赴澳学生诉不平》、《朱镕基起用学生反腐败 上海大学生参加肃贪 用专业知识打大老虎》、《上海用心理战反腐败 1500人投案自首》、《朱镕基带头唱廉政歌 沪整治党风有待考验》、《让卖淫女重出生天》。

  立意反映记者的独特视角,其所给受众的感应有时是“惊叹不已的”。1993年12月,“邓选三卷”出版发行,这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但要就此事向境外读者写一篇他们感兴趣的报道,显然“专稿手法”最能派上用场,只是要费思量的。我很幸运,找到一个被当时我的上司称之为“奇特的角度”。我的立意是:“邓小平与毛泽东赛魅力”。这篇只有900字的专稿,在香港一家有影响的大报见报后,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还引起了该报主笔的兴趣,次日,这家大报以《邓小平与毛泽东谁更有魅力?》为题,发表了一篇社论。

  写专稿,就是做一篇有新闻性的文章。古人强调“为文先有意”,我以为做专稿也一样。苏东坡关于“意”的一番设喻,真可以解释专稿立意的重要。

  宋朝时,浙江人葛延之千里迢迢走到海南岛,向被贬谪到那里的大文豪苏东坡求教为文之道。东坡指着门外说,“儋州是个小城,虽然只有几百户人家,但人们日常所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市场上得到。当然啦,并不是白白地就能得到的,必须用一个东西才能换来。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钱。”

  望着葛延之大惑不解的样子,苏东坡话锋一转 ,说:“做文章正像买东西一样!所谓用来买东西的那些玩意儿,就是意。天下的事物那么多,材料和知识散布在《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和史书之中,你不可能任意使用。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才能把它们摄取过来,然后才能为你所用。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啊!得不到钱不能购买物品,得不到意就无法运用知识典故。”

  在普通文章中,高妙的立意是感染读者的精神动力;在专稿报道中,奇特的立意是征服受众的噱头武器。专稿的“意”,也可视为串连新闻事实的“逻辑线”。这根“线”的色泽越亮丽,文章就越有深度,可读性就强,读者印象也就越深刻。所用事例、数字、情况即便枯燥些,但只要有这样的一根好线贯穿之,读者也会乐意看下去。

  作为新闻传播者,所见,所闻,事实,数字,观点,说明,政策等,无不时时散布身周;执笔时,这些东西皆列于案头;构思时,它们也尽在脑海之中。而要使其成为一篇专稿,要有个东西串连之,这就是专稿的“意”。意有个性,有高低之分。同样一次采访,握有相同的材料,不同的人可写出风格不同的作品。同一个人也可针对不同的需求,用不同的“角度”(意)串成意境完全不同的专稿文章。


我惯用的五种立意


  专稿的立意有多种方法,我用过至少五种方法,这些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它们是成功的。

  第一种:从“现象”的视角立意。境外报刊的版面都很珍贵,一人一事的写法,人家刊用起来觉得不经济。我的办法是,从“现象”角度立意,帮助人家报刊提炼新闻。我在做司法报道记者时,想写北京一位很有名气的律师,但想来想去,总觉不好下笔,谁愿给1000字的版面报道一名在北京有些名气的律师呢?经过一番“立意改革”后,我把3个有些名气的律师放在一块儿写,文字更压缩成七八百字,立意叫“北京出现名牌律师”,港报采用后,即被《光明日报》转载。后来,我又写了《私营企业一枝独秀 北京出现“阿静”现象》、《大陆默认回扣现象》、《北京高校“围城”现象》、《北京人信奉中医》。“现象”反映事物普遍性,有新闻深度;“现象”有趣味,增强新闻可读性。

  第二种:从“智谋”的角度立意。用谋斗智,人之所好。探求报道主体中的智和谋,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许多的新闻主体(人和事),用平常眼光看来,毫不令人惊奇,如此写出来的报道必然是“貌不惊人”。我曾采访到这样的人和事:北京一位普通市民状告某区工商局长,终于胜诉;北京律师在清理三角债的司法活动中做出了成绩。这两个报道事件,即使向国内报刊写,也不简单。而要写给境外读者看,下笔更难。无疑,这是两条“貌不惊人”的新闻。我逼着自己改变视角:我发现,这两条新闻的“主人公”在成功的路上,都留下了智慧的脚印。

  第三种:从“家庭”的角度立意。这里说的不是写纯粹家庭问题,而是从家庭视角立意,反映社会变革。家庭为人生社会之缩影、归宿,从此入角看问题、察现象,容易诱发读者的兴趣。邓小平1992年春的“南巡讲话”,可以说给全国上了一堂“观念变革课”,也给全国的改革行动安上了驱动器。那时,我看到的北京人的变化十分明显。其时,境外报刊也迫切需要反映“邓南巡”推动中国社会变化的报道。我在1个月内,先后给香港一家报纸采写或编写了3篇专稿:《北京家庭“一家两制”》、《北京涌现不上班族》、《整天守住老婆没出息 北京男人晚上不在家》。都从“家庭”入角,反映人们观念变化,报道一下地人受“邓南巡”影响纷纷“下海”或晚上从事第二职业。这几篇小专稿都得到这家报纸的欣赏。

  第四种:从“对比”的角度立意。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对比之下出新闻。尤其在“消息”或其它特写报道中,纵比,横比,上下比,内外比,可谓比比皆新闻。然而,专稿却不能这样比法。专稿的对比手法落实在“意”的对比,它不是通过新闻事实“比”出意义,而是通过意义“比”出新闻。我做过两篇专稿,一篇比出政治意义,一篇比出高尚行为。前文提到的《邓小平与毛泽东比魅力》,是两位伟大政治家间的政治魅力对比。1990年10月,我写过《端木正自比沈钧儒》,写的是端木正由民盟广东省主委、中山大学教授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两位参政的民主党人士间的报国抱负之对比。港报刊用时,将文章题目改为《端木正履新谈抱负》。

  第五种:从“史传”角度立意。史传,是司马迁首创的纪史体例。司马迁的《史记》以帝王、诸侯、将相的传记写出历史,而成“一家之言”。后世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所谓绝唱者,妙不可言也;所谓妙者,可读性强也。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历史学家”。我所做的专稿,当然不是传记,而以人们普遍仰慕的政治领袖作为我的几乎所有时政专稿的“主人公”,让他们成为文中明的“红线”,来串连事实,来“序列”新闻要素。这种立意,未有不成功者。6年来,我写过这种立意的专稿总量不下20万字。


遵奉“超本职能力原则”

  专稿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特殊品种,它的立意当然不能太过随便。它既要符合国家政策和观念,又要被“异域”的境外报刊采用,以达到宣传或传播信息的效用,这就要求我们写的专稿“两边都讨好”。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张伟超同志将专稿写作比做外交工作,我以为十分贴切。他在今年8月7日中新社专稿工作座谈会上说,“要善于根据我们的原则用自己的语言,用人家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影响他们,让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要写出这样水平的专稿,我行吗?”这是只有专稿作者自己才能回答的问题。我的回答是:遵奉“超本职能力原则”,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使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境界跟上或超过所述所评者的“主人公”,“虽不能至,心向往焉”。

  “超本职能力原则”是什么呢?

  《解放军报》曾刊过一篇文章,谈“指挥员修养三则”。大意是:第一,“熟悉一切”,如钱学森言,未来将帅应有博士学位。第二,“超脱细节”,从特别角度和层次“审视”和“浓缩”知识。第三,“不陷模式”,在“相似块”里寻找“相似剩余块”。其中,在“熟悉一切”这则修养里,作者提出“超本职能力原则”,这是美国军官训练所一贯坚持的原则;一个排长应懂得一些营长乃至旅长团长才直接需要的知识,会成为“聪明”的排长。依此类推。

  三国时,诸葛亮出茅庐前,为一介隐士,却知道超出他该知道的天下大势,虽豪强如彭绍、曹操所不及也;虽智大如曹营帐下陈昱、荀攸亦不及也。诸葛亮正因有此超本职能力,才在刘备迫切需要时,做出了那篇名垂千古的“政论文章”:从“析天下大势”归结论为“可三分鼎立”,为刘备建立蜀汉指明了方向。

  目前,专稿部有一个高度共识:专稿记者理应是专家。此识与上述议论相同。

  为时政专稿者,当知天下大势,还须知当今政治家的心思;为外交专稿者,其智其识其辨之能力力求不在外交部长之下;为农村问题专稿者,须知国家农业主管者之所知,须想农业部长之所想;为宗教问题专稿者,应知庙堂高僧的玄虚,应有政府宗教事务主管的政策水平,当然还要了解“芸芸教众”的概貌。如此类推。



  江泽民治理中国新抉择
  江泽民“军心工程”揭秘
  江泽民对军队确立“双轨监控”
  江泽民部署高智防御体系
  江泽民构建邓后权威
  江泽民开启“新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