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来华与中国学者交流
日前,汉学大家马悦然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邀请下,来到上海与中国学者进行交流。强烈的讲故事的欲望、不断抖出的笑料包袱,令人很难想象面前这位健谈风趣的演讲者竟已是81岁高龄的耄耋老人。 “主业”为语言学与先秦文学 作为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18个评委中唯一一个懂中文的人,中国人对马悦然的关注似乎永远围绕在诺贝尔文学奖周围。也许是刻意回避这个话题,他用大段时间介绍了自己在“主业”汉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 他用流利的不时穿插几句地方方言的汉语介绍道,1946年,他师从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学习中文,高本汉的兴趣在于音韵学和先秦文学方面,这也决定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1948年马悦然奉师命前往四川调查方言是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汉学成果之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调查了成都、重庆、峨嵋、乐山四个地区的方言,此后发表了一批有关语音、语法的著作。他发现方言研究不仅对语言学存在意义,对文学研究也有帮助。他就在郭沫若的诗歌中明显感觉到了四川方言的音律,从巴金的《家》、《春》、《秋》中也可发现两种叙述模式,即普通话模式与方言模式。 “《左传》是我最为欣赏的先秦文学作品,在读过《左传》之后,我开始阅读‘春秋三传’的其它两传《公羊》与《谷梁》。”马悦然表示,这两传文学价值不大,但其思想和语法很值得关注。上世纪60年代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公羊》与《谷梁》,将之翻译成英文,并撰写大量注释,对两者的语法进行深入比较。 马悦然介绍说,在对《春秋繁露》的研究和翻译中,他发现事实上这部著作仅有一小部分出自董仲舒之手,大部分为南北朝末年某人伪作。为证明这一观点,目前他已搜寻到足够的证据。复旦大学中文系多位教授表示,这一观点非常重要,值得国内学者研究、关注。与此同时,对汉语表达情态以及汉语气声的研究已是他的主要汉学研究成果之一。 马悦然视野内的中国作家 多年来,马悦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通路。见到马悦然,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无论如何是无法回避的。当问及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有否关注中国作家,他表示这个问题目前无法回答,但肯定是关注的,中国文学已经走向了世界。“我的任务是说服其它评委。”他笑着说。 他表示,在世的中国当代作家中,他非常欣赏李锐,翻译了包括《厚土》、《万里无云》、《旧址》等在内的大部分李锐作品。李锐一直关注吕梁山区的农民生活,是典型的“农民小说”。苏童的《米》、阿城的“三王”、冯骥才的《三寸金莲》、王安忆的系列作品他也非常欣赏。他强调说,他翻译的最新作品是一个山西警察曹乃谦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小说运用了典型的农民语言,是一种山西地区的“要饭调”,文学价值不可小觑。明年春天这本书就可在瑞典出版,明年7月香港也会出版。但内地出版社可能由于看不出一个普通警察的文学价值,因此至今还没有在内地的出版机会。 除此之外,莫言也是他非常看重的中国作家之一。最新一期《上海文学》上发表了马悦然用中文创作的9个微型小说《小说九段》,就是模仿莫言的《小说九段》而成。他表示莫言创作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小说多年,又开始尝试微型小说,其创作能力令人吃惊。(来源:南方都市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