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温州六百年古宅暗藏"水玄机" 给排水系统至今好用

2016年12月14日 13:48   来源:温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李氏大宅的排水系统历经600多年还在发挥作用。
李氏大宅的排水系统历经600多年还在发挥作用。

  近日,一座建在楠溪江深处——永嘉县岩坦镇溪口村的明代古宅李氏大宅经修缮后重新亮相,而古宅中绝妙的水处理系统也重新进入世人视野。这座古宅的排水系统科学合理,历经600多年还在发挥作用;其引水供水工程更是堪称一绝,直接从远山引山泉进宅,汩汩流淌的自来水令人惊奇。这座古宅因为暗藏的“水玄机”而拥有谜一般的魅力。

  长寿的乌龟“排污工”

  冬日,我们走进溪口古村。溪口村因出过一门四代六进士而闻名遐迩。走进弯曲却平整的村巷,左拐右转,两旁是古香古色的民宅,一座座饱经岁月沧桑的老门台恍若古人笑迎客人……一座巨宅一下子便矗在眼前,这便是李氏大宅。

  李氏大宅始建于明正德五年。院落整体呈长方形,坐西北朝东南,二层悬山式建筑,由门楼、前厅、前厢房、中厅、后厢房、后厅、侧屋、附房及院落空间组成,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跨入门楼,明代气息扑面而来,“文元”“凤阁伦英”“乡饮宾郎”等富有文气的匾额定格着大宅的科举功名,在过道里跑进跑出玩耍的孩童、静坐做针线活的老妪则给古宅带来了些许生气。

  大宅的院落空间很引人关注。大宅有36个天井和四个道坦,使得大宅采光和排水极为合理通畅。在院落里转悠,竟不见一处采光盲点,令人舒坦。而这些空间还有更大效用——排水。陪同我们参观的村民李永护介绍,大宅排水功能极为强劲,不论下多大的暴雨,雨止,积水也瞬间排完。我在院落内看到,所有的天井和道坦几乎是全封闭的,雨水是从哪里排放的呢?李永护指着道坦坎的几只石制圆形饰品说,雨水就是从这里排出去的。只见这些饰品被安放在坎下边,不细看难以发现它们的存在。李永护说,每个天井和道坦里都有这样的排水口,排水的玄机就在大宅底下,据上辈传说,始建大屋的主人李忠宗考虑到如此规模的庭院建筑如何免除漫水之忧,曾广邀瓯江南北的能工巧匠前来竞标,最后却被本地的一位并不谙土木建筑的读书人竞得。这位读书人脾气也怪,做排水工程时聘请外地工匠,不允许旁人包括房主在内的闲散人等参观。历时三个月,他就全面封土只留排水口交付给房主同时遣散外地工匠。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将几十只乌龟放进下水道。

  大屋竣工至今,从无漫水经历。李永护介绍说,大屋下水道空间很大,但至今也无人进入过进行疏浚,乌龟是勤劳的“排污工”。这也成了楠溪江流域内巨宅排水工程的一个传奇。

  我站在排水口有点感慨:古人如此讲究排水,下水道修得几百年仍然畅通,还天才地借用长寿的乌龟充任“排污工”,真是令现代人汗颜。

这口明代净水池,见证了古人对健康用水的重视。
这口明代净水池,见证了古人对健康用水的重视。

  神秘而美丽的净水池

  最令大屋住户自豪的还是那口明代净水池。净水池与院落建筑几乎同步建成。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在只能称之为遗址,不过规模和模样没变,水池的边上还堆放着一些明代水池的原构件。净水池位于李家大宅东南角,全池四壁均用大块鹅卵石垒砌而成,石头间缝隙用金灰泥填抹,所谓金灰泥乃黄泥与蛎灰拌合而成,东壁兼作大院院墙基础,全池长4.86米、宽4.44米,总面积约21.6平方米。

  净水池又分为五个面积大小不一的小水池。一号池位于整个水池的东北角,呈长方形,南西两璧用青砖错缝立砌法砌筑,池内壁及池底用金灰泥涂抹。其余四个池亦呈长方形。一号二号池的功能是净化,三号四号池的功能是饮用,五号池则用于洗涤。整个功能布局卫生合理。

  入水口在一号池上首,陶制出水口古朴典雅,虽然现在无水,却也令人幽思。从这只古朴的陶制出水口上溯,是一个有趣的明代人引水故事。据介绍,水源是距净水池逾800米的“三角井”。三角井不是井,是一处山泉眼,绵绵山脉到一岩石巍峨处形成山泉,泉水源源不断,清冽甘甜,成为李氏大屋始主引水的最佳点。将前山的水引入大屋难度不小,要越岭过涧,但明代是个深谙物理学原理的朝代,他们懂得“虹吸原理”,于是,便很潇洒地从“三角井”开始埋陶制引水管一直至大屋净水池。我们不难想像:当三角井的山泉第一次流入净水池时当地村民将有何等欢呼。引水显然相当成功,因为净水池的水起码为李氏大屋的住民供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溪口李氏大宅净水池是楠溪江流域的传奇,神秘传说也不少。这些民间传说姑妄听之,但足以证明这口净水池在流域内影响广泛。

  本来是引水供水的净水池,有好事的后人认为这里地处溪口古村最佳位置,便在净水池上方建了一座不伦不类的池楼,后来池楼又变为肉铺,肉螺一吹响,溪口人便向这里涌来,简易的池楼在买肉人和卖肉人的纷乱的脚步声中终于不堪重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坍塌。加上自来水的兴起,这眼明代净水池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李永护介绍,当地农民在开山工程挖掘中,就曾挖出明代陶制引水管,形状呈两张瓦互合状,甚是坚固精致。

  永嘉县博物馆副馆长杨念中介绍说,2011年1月,溪口李氏大屋被省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就将净水池的保护和复原列入重点之中。日前,投资近两百万元的李氏大屋修缮工程第一期已竣工,第二期包括净水池在内的修缮工程在报批之中。对净水池的修复将坚持依旧修旧的原则,尽可能恢复原先水池的功能状态,但到底是否从三角井直接引水还需论证。这是明代的人工引水供水工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标本。届时,大家可以领略一下600年前的古人是怎样重视健康用水的,对时下农村的五水共治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不老荷花塘的妙用

  那么,李氏大屋的雨水和净水池的余水排向哪里?

  大院外是一口大荷花塘。荷花塘呈长条形,塘中筑有台榭,还有一条玉带桥。荷花塘比古宅还古。塘边是条宽敞的石板路,我想,进士们肯定都在石板路上逛过。荷花塘上首接着一条小山涧,下首直通楠溪江,这是一口活水荷花塘。这也是溪口村最大的净水池。

  李氏大屋的水就排到荷花塘里。

  荷花塘是溪口村建村的神来之笔。塘靠山边接涧水,民宅依塘而建,这口荷花塘也成为溪口村的灵魂。李永护介绍,原先这口塘里遍植荷花养殖鱼类,初衷是净化水质,几千人的村庄生活污水直排楠溪江是极不道德的,村民的生活废水经过荷花和鱼类净化后,就不会污染下游了。当然,荷花盛开之时,这里也成了溪口人赏荷的绝佳地。

  塘里如今已不栽植荷花了,但鱼类甚多。我跨上石板桥来到塘中台榭,突然看到一尾半米多长的锦鲤跃出水面,一股愉悦感霎时向全身心蔓延……

  徐贤林/文 刘伟/摄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