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老照片定格厦门骑楼旧影:光绪年间就出现在鹭岛

2016年12月19日 15:13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民国时期的思北浮屿。
民国时期的思北浮屿。

  中山路的骑楼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骑楼,对于生活在厦门的人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近代以来,骑楼在福建、海南、两广等地兴起,并逐渐成为当地主要的商用建筑结构,一度成为商业繁荣的代表。陌生的是,过去的几十年,由于人们对骑楼建筑保护得不够,很多骑楼已毁坏或不存在,令人惋惜不已。不过近年来,我市开始逐步加大骑楼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一个城市的街道,倘从高天俯看,宛如一株大树成百上千条的根须。城市愈大,其根愈茂;这根须其中有几条最长最长的,便是这城市的老街。它与城市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悠远。它深深扎在这城市厚厚的历史文化的土壤里,也就是深深扎在这城市人们的心里。”

  作为厦门老城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骑楼更是一种文化聚集,历史的记忆,人们感情的寄托,家园的乡愁。当我们行走在骑楼街巷时,不仅能够领略骑楼建筑独特的魅力,还可以回味闽南文化和它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厦门老照片收藏爱好者杨羽翔向本刊提供了一组骑楼老照片,黑白光影中,有些建筑早已消失,只能被定格在照片中。

民国时期的中山路。
民国时期的中山路。
民国时期的思明南路。
民国时期的思明南路。

  厦门骑楼:光绪年间就出现在鹭岛 1920年代大规模建造

  我市文史专家洪卜仁说,厦门作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厦门。光绪(1875年)以后,骑楼样式就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而后又传到台湾南部等地区。

  骑楼群的大规模建造,始于1920年厦门的一场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地方富绅林尔嘉为会长,印尼归国侨商黄奕住为副会长的“厦门市政会”成立,在规划建设厦门新城区时,将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

  1920年底,开元路开始修建,并于1924年建成。这是厦门第一条近代化马路,以“开元”命名。开元路也是厦门第一条骑楼式街道,晴天可以遮阴,雨天行人也不会淋雨,又可以当作人行道有效地避开车辆,这就是骑楼的妙处所在,构造不仅宜居宜商,还充满了人性化的温暖,繁华一时。

民国时期的大生里建设。
民国时期的大生里建设。
民国时期的鹭江道。
民国时期的鹭江道。

  随后,思明南路、思明北路、开禾路、横竹路、镇邦路、水仙路、厦禾路、开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中山路等20余条纵横交错的骑楼街道先后建成,在厦门西南角形成一片呈网状分布的骑楼街区。由于旧城改造,厦禾路等路段骑楼拆除殆尽。有些路段的骑楼变成了道路或是高楼,也有一些在改革开放后被翻建。

  深厚的历史底蕴、喧嚣的市井人气和浓重的商业氛围,在骑楼之间交相辉映。洪老说,骑楼的价值不可替代,这种建筑形式不能被湮没,除了要好好保护,更要传承推广。

  (文/记者 陈冬 供图/杨羽翔)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