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宝美丽绽放 泉州年度五大文化事件盘点(图)(3)

中外戏剧 聚泉展演
泉州作为戏曲之乡,优秀的戏曲艺术传承了上千年,但泉州戏迷从未像今年这样疯狂过。10月11日至18日,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外戏剧展演暨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在泉州举行,海内戏曲大伽携手献演精品剧目。这是泉州举办的第一次国际戏剧节,13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戏剧,24场演出及其他戏剧交流活动在泉州各个剧院密集上演,让广大戏迷大饱眼福。许多场次的剧目开演前就一票难求,几乎每一场均现戏迷提前排队进场看戏的盛况。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省文化厅和泉州市政府主办的此次中外戏剧展演,参加展演剧目均为精挑细选,可谓名家荟萃,佳作迭出。其中,海丝沿线国家新加坡、印尼、越南、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高端艺术团体演出精彩纷呈,而在戏剧节目中,最大的亮点“八朵梅”齐聚泉州,至今让人回味——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度梅”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铁梅与梅花奖获得者孙勇波携重庆川剧院川剧《李亚仙》;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霞云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保留剧目《白蛇传》《穆桂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海昆剧团梁谷音和黎安携保留剧目昆曲《牡丹亭》,梅花奖获得者莆仙戏剧院王少媛携经典折子戏专场,同时,还有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曾静萍、梅花奖获得者陈娟娟联袂登台,为海内外戏迷献演泉州梨园戏和高甲戏的精品剧目。
活动期间,还在泉州木偶剧院举行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吸引了全国24个木偶团体演员来泉参加,共举行4场高水准的演出活动。
事实上,这样的国际化交流,在今年泉州文化艺术界渐成常态。4月份,梨园戏对外文化交流之“海丝之春戏剧季”活动在市区梨园古典剧院成功举行,法国著名导演帕特里克·索美尔(Patrick Sommier)带队的法国戏剧界朋友走进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与泉州梨园戏艺术家们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让“南戏活化石”与“法兰西浪漫”有个美丽的邂逅,绽放出跨国的艺术之花。而在10月底举行的上海国际文化节上,泉州南音《凤求凰》和泉州提线木偶戏《赵氏孤儿》打动中外观众,展示泉州戏曲文化。

首设基金 保护戏曲
以专项资金的形式,用“钱袋子”支持“戏窝子”,这是泉州今年的创举。
被誉为“戏窝子”,我市拥有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戏曲种类众多,剧目丰富,表演技巧独特精湛,艺名远播。今年,市财政局与市文广新局联合出台《泉州市级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扶持和促进泉州市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的专项资金,对泉州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起到支持作用,这样的相关办法在泉州还是首次出台。
据悉,长久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泉州戏曲艺术,为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但以往,泉州都对相关剧团的创作、演出以及获得奖励者进行补助,都属于零散性的申报,此次管理办法出台后,这些补助将集中体现在其中,符合条件者即可根据相关规定申报。补助范围包括地方戏曲剧目创作、传统剧目保护、戏曲人才培养、地方戏曲和相关史料的抢救、优秀剧目展演及比赛等项目。其中,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化部“文华奖”等奖项国家级评选大奖、特等奖、金奖的,单位综合性奖励40万元,个人单项奖励3万元,其他级别的奖项单位和个人也有不同金额的奖励。
同时,市直剧团对地方戏曲剧目的创作、复排也将获得基础补助,具体为新编剧目每部补助30万—50万元,复排传统剧目每部补助20万—30万元。
“戏曲保护离不开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有利于戏曲保护与发展。”泉州市木偶剧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王景贤说,专项资金投入后可以更有计划进行戏曲艺术传承和创新,建立健全常态化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