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江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打通侨文化"任督二脉"

2017年02月08日 10:39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名家为市民送春联。
名家为市民送春联。

  圭峰庙会、迎春花会、文艺演出、民俗、读书、展览……春节期间,(江门)全市各类艺术、文化广场演出深入基层。据统计,今年从元旦、春节持续到正月十五,全市文化艺术工作者、爱好者活跃在三区四市,为广大市民群众准备了超过400场精彩的文艺、民俗、戏曲等活动。广大基层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身边的文化活动愈发多了起来,“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享受均等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近年来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尤其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覆盖,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例如目前我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实现了全市全覆盖,日前我市八家文化馆(包括市本级和各市、区)全部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达标率为100%。又如,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有效整合了全市文化资源,为群众享受方便、快捷、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去年7月该项目还成功入选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将全市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可谓探索出了江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而在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我市均呈现出良好势头。

  过去我市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当前又存在哪些困难呢?如何打通侨乡文化发展的“任督二脉”,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江门进行了更新更有力的探索!

  丰盛文化大餐 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在春节前夕,由三区四市各路文艺精英汇聚呈现的大型原创音乐舞蹈《相约侨都》2017迎春文艺晚会在江门演艺中心上演,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这两年江门的文艺活动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江门演艺中心建好之后,更多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在江门也能看得到了,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五邑大学老师蒋秦看完晚会后感叹说。

  中国侨都江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质文化资源丰富。然而,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启动建设之前,在行政分级管理、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江门公共文化场馆事业发展依旧是“各级政府建设并管理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的基本格局。而诸如《相约侨都》这样的全市性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精品,呈现的是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启动建设五邑联合文化场馆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体现。

  而今年,我市将继续通过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服务、文艺精品创作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扶持服务、文化市场监管服务等六大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完成公共文化场馆平台系统数据接口开发,开展“江门文化云”的搭建工作等重点工作,推动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不足 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是短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对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相继出台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

  然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更非一劳永逸。目前我市依旧存在文化建设投入经费力度不足,文化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影响力不大,对外文化活动开展力度不足等短板。尤其是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方面,按照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要求,2018年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指标为200元,2015年前指标为180元,而我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仅为77.39元,是全省9个不足100元的地级市之一。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8月,我市出台了《江门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市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场馆建设、辅助设施、场馆开放、图书报刊等13个方面共32项的服务内容与项目任务的量化和标准化,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侨乡文化和现代开放型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

  保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广新局局长梅新潮表示,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以市委市政府“同城共融,文化先行”的工作要求为指导,结合国家、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要求,从“以文融城”的理念出发,从加强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侨资侨智侨力加入等三大供给渠道着手,把构建大文化格局、提供普惠均等公共服务、落实多元创新工作措施为目标,为“十三五”期间积极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创造新亮点。

  《实施方案》中还提出,我市要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尤其是要以推进五邑联合文化场馆的建设,打通“江门文化大道”。此外,我市还将进一步健全全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整合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措施。

  探索 突破行政地域藩篱 整合文化资源

  当前,如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互联互动、共建共享,提高文化资源的整合力量和使用效率,已是全国各地努力的方向,更是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同行政层级体系的公共文化场馆,往往存在各自为政、封闭管理、孤岛运行等现状,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更无法与社会和行业文化场馆进行联动,导致全市各地区之间文化资源重复建设、服务不均、供给不足。因此,让每一个群众都享受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了症结。

  因此,在去年2月23日,市长邓伟根在白沙祠主持召开了江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以及五邑粤剧曲艺联盟)建设工作现场会,标志着这项工作全面启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真正实现了四级公共文化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整合了全市文化资源。据悉,江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就是要打破行政地域藩篱,要真正做到盘活五邑大地各项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平等、自由、畅通、便利的文化资源途径的同时,最终以“文化先行”助推“东提西进,同城共融”。

  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是江门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领域进行的一次独特的创新和探索。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实现了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整合,打通了连接市、县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文化建设互联互通的江门文化大道的“任督二脉”,真正做到了为广大市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提供了均等、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启动以来,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已经迈上了新台阶。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柳超球告诉记者,当前全市8家公共文化馆,8家公共图书馆,6家公共博物馆,3家公共美术馆,1家专业粤剧团资源,联合社会、行业和高校文化场馆资源,从业务、管理、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逐一梳理,做到能合则合,逐步形成市、县(区)、镇(街)和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融合联动和服务均等的服务架构。

  据统计,目前共有72家单位加入江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成功举办近500场文化活动。而在去年7月,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项目力压全国500多个申报项目,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评审入选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江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的建设,探索出了江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经验推广。

  文化资源整合之后的效益是显著的。例如,五邑联合博物馆多次组织进京展览,尤其是去年5月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梁启超一门三院士》、《孙中山与华侨》等多次展览,得到包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的重点报道。“这就是整合全市文博系统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各级博物馆的积极性参与进来之后,显现出来的江门文博的力量。”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说。

  “打造大江门格局,从文化软层面着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全市人民有了一致的文化认同,才能够凝心聚力,大江门格局的打造才会更‘顺畅’。而五邑联合文化场馆的建设,既是一次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和探索,更是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来凝心聚力的‘好手段’。”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成效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

  日前,我市八家文化馆(包括市本级和各市、区)全部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其中,江海区文化馆、鹤山市文化馆和恩平市文化馆升级为一级馆。据了解,目前全省一级馆达标率仅为53%,只有6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市、县级文化馆一级达标率为100%,而我市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经实现了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除各市区现有公共文化场馆外,去年全市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73个,华侨农场文化站1个,总面积11.5万平方米且已全部达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化站里面,特级文化站就有16个,一级文化站58个,一级以上文化站达标率100%,超过《珠三角规划纲要》所要求的标准,提前实现100%全覆盖。据了解,目前全省一级达标率仅为53%,只有6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市、县级文化馆一级达标率为100%,而我市是其中之一。”市文化馆馆长蔡朝阳说。

  此外,去年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全市性各类艺术、文化广场演出深入开展。据统计,2016年开展活动400多场。全年举办美术展览20余场,各类文物展览21场,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品牌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去年我市成功举办高雅艺术(交响乐)进校园音乐会3场、启动红豆飘香进校园、江门市新春音乐会、新年音乐会、新春舞会、迎春惠民粤剧演出、南粤幸福周、粤剧曲艺大赛、新会葵乡艺术节、开平市乡土文化艺术节、白沙文化节、书香家庭评比、侨乡动漫节、粤剧曲艺私伙局大赛、粤剧新秀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文化志愿者队伍逐步壮大,例如江门市歌舞团和市合唱团重新重组,吸收全市文艺爱好者作为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现已成功举办《梦圆侨都》、《相约侨都》大型原创音乐舞蹈晚会。此外,我市2016年完成14610场农村电影放映的总任务数,且已实现市县(区)数字化影院建设全市全覆盖。

  近年来,数字文化服务在我市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大工程有序推进。

  文/ 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图/谌磊 周华东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