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福清郎官古渡:海丝港今年已千岁

2017年03月16日 13:36   来源:福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渔溪镇郞官村郞官古渡。
渔溪镇郞官村郞官古渡。

  福清市渔溪镇人很自豪,八闽中枢要地——福州市鼓楼区只有一条郎官巷,一个小小渔溪镇就有北郎官村、南郎官村、郎官山、郎官境、郎官古渡,郎官古渡的年龄与郎官巷差不多大,都起于宋朝。

  周一一大早,我们与渔溪镇党委宣传委员薛守荣、综治办主任林聿灿一起,穿行在古今新洋楼与荔枝林竞相媲美的小道里,向着离大海最近的地方走去,问81岁的村民黄宣枝:这里离大海还有多远?老人云:“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本就是大海,因为郎官古渡,这里面有了村庄,五大洲都有了亲戚。”薛守荣说:“我们福清人敢拼,给个渡口,我们就敢闯荡世界,现在世界上有人住的地方就有福清人。”

  遥想宋朝:一个爱民县官的良心之作

  郎官古渡紧邻兴化湾西港,苏溪由此入海。古时苏溪水多流急,有“苏溪不用船,此时出状元”之谚。郎官港宽水深,风平浪静,适合船只停泊,渐渐成为福清通向世界的出发地。

  郎官有渡,得益于宋朝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福清知县郎简。

  郎简(968~1056),字叔廉,一字居敬、简之,自号武林居士。浙江临安人。宋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补试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宁国知县,颇有政绩。

  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年间,郎简出任福清县知县,为官爱民,常捐俸买药救病人。当时,县内有一石塘陂,年久失修,淤塞严重,他到任后招募百姓疏浚修筑陂堤,因而得以灌溉已经废弃的百多顷农田,百姓为之建生祠。当时他见现在渔溪一带百姓以耕海为生,累于无渡口。他带人沿海岸线寻找可建道头之处,来到后来的郎官古渡所在地,见港深风平,即指挥修建渡口,以利渔船和运输船停泊。因其姓郎,又是福清县官,人们将其主持修的渡口取名“郎官渡”。

  因为有了郎官渡,往返海外经商谋生之人常常由此登舟,飘洋过海打拼。目前有史可考的是,宋末元初,今福清龙山街道里美村的俞定则,就到交趾(越南)一带经商。俞定则是有文字可考的走出国门的第一位福清人。

  久而久之,等待季风和运输船的福清人在此小住,在海外经商斩利后的福清人在此登岸还乡,这里还聚集了服务海商与华侨的各地人,村落渐渐形成。因为紧邻郎官渡,也因为郎简政声远播,人们将之称为郎官村。又因为服务海商的人多了,村庄越来越大,分成了北郎官村、南郎官村。

  回望清朝:郎官古渡成了海丝港班轮

  16世纪后半叶,海禁大开,福清沿海乡民纷纷离乡远涉。此时陆上交通依旧十分不便,唯以海上乘船为利,郎官渡就是他们启程之港。据介绍,当时下南洋的乡民十有六七是由郎官渡启程。

  当时,郎官渡有巨石砌筑的码头直伸入海,岸上有凉亭、商号、客栈,十分繁荣。用对地方史有些研究的林聿灿的话说:“如果有人画下当时的盛况,可能也是一幅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

  为我们做向导的黄宣枝老人,他的家族自16世纪末开始,要么从郎官古渡出发,沿着海上丝路到印尼闯荡,要么留在郎官村服务往返海外拼搏的乡亲。他记得七八岁时,郎官古渡已成为定期班轮的始发站,每周有两艘大轮船将海外谋生的福清人带回,再载着一批福清人远航。第一站到厦门,再接上一批客人,然后开到印度尼西亚,当地老人还是习惯叫雅加达老名巴达维亚的简称“巴城”。

  老人记得到巴城的船最大的有三层仓,能载二三百人。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海水渐渐退去,大轮船无法停泊在古渡口,只能停在更远的海上,而且从古渡口到郎官村还要经过大片滩涂地,黄老伯祖父买了一艘小木船,每次大轮船载着华侨来了,爷爷就摇着小船去大轮船接他们。小船到了滩涂地,再背起华侨上岸,靠这营生赚钱养活一家。

  老人说爷爷最伤心的事,是先流着泪送女婿刘武昭从郎官古渡出发下南洋,后又流着泪送女儿到南洋与夫团圆。黄宣枝说:“我们福清人能吃苦,又很有爱心,所以到哪里都能把生意做大,都能扎下根来。”

  听黄老伯介绍,姑父刘武昭后来成了巴城的纺织大王,还是有名的慈善家,他的几个儿子也个个事业有成,姑姑家已在印尼传了三代。

  由于港口淤塞,并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郎官渡逐渐衰废。如今只剩下古渡码头上的两个石礅和部分石砌驳岸仍在。

  当年福清人下南洋在郎官古渡旁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到郎官境中向诸位海神烧上一炷香,保佑一路平安。郎官境依在,里面供奉的是被世代福清人奉为海神的大王公(闽王王审知)、虞雄将军、航海大王(郑和)、妈祖等神像。

渔溪镇郞官村黄其庆的祖屋雕龙墙基石。
渔溪镇郞官村黄其庆的祖屋雕龙墙基石。

  喜看今日:古渡侧畔世界级大港崛起

  郎官古渡前不再有轮船往返,但建港与世界各地人民互惠互利的理想从未在福清人心中消失过片刻。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海内外福清人团结一心,开始了福清史上最大规模的建港壮举,不但让福清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更为中国改革开放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1990年,福清下垄1000吨级集装箱码头竣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第一个中外合资建成的港区,也是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福州市第一个千吨级海港、第一个集装箱海港。

  1992年,中国第一个华侨独资、独自运营的海港——福清元洪港开港,现正在建设泊位群。

  1999年,沉睡了千年的江阴半岛被唤醒。2000年,江阴港开始了快马加鞭的建设进程。今天,江阴港已形成了集装箱深水泊位群,进入“中国十佳集装箱港”行列,并被评为“亚洲最佳集装箱码头”。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十大航运巨头已分别在江阴港开辟1至5条固定国际干线班轮,从江阴港出发巨轮可以达到世界上每一个大港。

  福清海丝港依旧青春,正在成长为世界级巨港。

  记者 刘琳 陈坚/文 杨勇/摄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