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中国瓯剧音乐大典》主编:向四百年瓯剧交答卷

2017年03月22日 15:16   来源:温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从艺70年,李子敏先生终于完成了生命中的重任。
从艺70年,李子敏先生终于完成了生命中的重任。

  “权作四百年瓯剧的历史交卷,并作一代代前辈艺术家的梦圆。” 88岁高龄的瓯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瓯剧历史上第一任专职作曲家李子敏在从艺70周年之际,完成了他生命中的重任——他主编的《中国瓯剧音乐大典》(三卷本)日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巨著共计264万字,汇编了瓯剧的近3000支曲牌板式,收入有各种声腔、曲牌、板式、文武场器乐曲、锣鼓、八仙及新中国成立后至2014年,瓯剧编演、移植、改编的大小剧目优秀唱段,同时还缕析了南戏900年来戏曲声腔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与瓯剧文脉沿革的因果关系,是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史料最全、收录曲目最多的瓯剧音乐大全。它的出版不仅为瓯剧的传承提供原始丰厚的文献资料,还为瓯剧创作提供了许多范本,同时对研究中国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演变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有了这部大典,瓯剧便有了无限延续艺文生命的DNA,哪怕是瓯剧活体没了,我们仍能照本复活。”对李子敏而言,这部专著是瓯剧人的夙愿与期盼,也是他的还报与感恩。他说,是温州纳他养他,是瓯剧哺育、造就了他。瓯剧是他的第二生命。

  “怕躺下去起不来,《大典》就无望了!”

  前天(3月20日),(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里高朋满座,掌声不绝。《中国瓯剧音乐大典》首发式暨李子敏从艺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被授予“温州传统戏曲传承贡献奖”。他步履蹒跚,说话却铿锵有力:“抢救性记录和保存瓯剧音乐是百年大计,是瓯剧艺术家、政府与社会贤达学子共同努力奋斗的盛果!”

  三年前,2014年6月,大典的编纂工程在市文广新局的组织下正式启动,由李子敏领衔的6人编辑小组应运而生。三位古稀老人——瓯剧元老级主胡演奏家杨玉玺、瓯剧二代作曲家兼演奏家潘好男、瓯剧第一代音响师林绍祥,承担起记谱、审稿、剧照与资料收集等工作。另两位供职于文化部门的80后女将黄慈帖和周方,为校对、出版奔前忙后。

  他们之中,李子敏的担子最重,他浸淫瓯剧长达半个多世纪,是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操盘手,无人能替。可这位常年劳累的老人,早已落下许多病。

  1997年,李子敏用眼过度,视网膜脱落却浑然不知,在为《钟离春折剑》写完最后一曲时,左目只剩光感,险些失明,之后唯有靠右眼和放大镜看书写字。而右手,也因长时间执笔,不自觉颤抖。

  2014年秋,李子敏像往常一样坐在书房,他要思考的东西太多,脑袋发胀。这样的高压状态持续很久,引发了心脏早搏。“那种感觉是想死死不了,想活没法活。” 不过,他没有住院,而是边治疗边著书。3个月后,身子康复,体重却少了5公斤。这时,免疫力的下降又引发带状疱疹,腹部的红斑令他痛得要命,治了十几天才好。

  2015年春,李子敏又病倒了,发烧,咳嗽,肺炎。在医院,李子敏打了18天的针,写了18天的稿,“我怕躺下去起不来,《大典》就无望了!我得装得轻松!不叫人担心!”

  为了收入最有价值的曲子,李子敏要在近百本大戏里细细甄选,唱一首,挑一首,而一本大戏通常有七八十首小曲,是极花功夫的。

  “他折腾了多久,我们就纠结了多久。”李子敏的儿子——温籍编剧李涛告诉记者,家人很矛盾,一方面希望老爷子能将心血结成晶,一方面又怕他身子吃不消。

  如今,这部巨著终于顺利出炉,它在1988年李子敏的七卷本《瓯剧音乐集成》基础上查疑补漏,扩充资料编纂而成。它的篇幅较之于集百位专家完成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还多约67万字,其收入瓯剧六大声腔的唱调与伴奏音乐,既有曲牌体,又有板腔体,几乎囊括中国戏曲音乐的全部。

  《中国瓯剧音乐大典》责编刘建芳表示,戏曲艺术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但在以往一直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有些剧种后继乏人,渐渐衰落。1987年出版《中国戏曲剧种手册》时,全国还有三百多个剧种,现在恐怕一半都没了。究其原因,是其声腔得不到传承。由此可见,《大典》的问世对瓯剧意义非凡。

  “我什么都不管,只管7个兵”

  “李子敏先生在瓯剧艺术理论与历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且在创作实践方面硕果累累。这样的人物在我国戏曲界是非常罕见的。”

  这是当天研讨会上,戏曲评论家、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对李老的盛赞。

  回望70年的从艺之路,李子敏自陈虽有天赋,但走得并不轻松。小时候,出生于安徽太和县大户人家的他,常跟着唱民歌的“叫花子”,从村子这头逛到那头。一趟下来,居然记住了所有的曲调、歌词。后来上中学,班上教唱京剧,英语老师又是个去戏园客串的戏迷,便边听边学,愈发痴迷。

  1948年,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文工团。

  次年,部队迁到上海,驻地又离上海音乐学院很近。李子敏便萌生了要去学习的念头。可是,彼时的他身兼队长、指挥数职,无法抽身,只好买来教程,“啃书”自学。

  到了1955年,部队大裁编,李子敏转业到台州。四年里,他为台州乱弹挖掘、记录、整理编印传统音乐300余首,并为之作曲,还写了越剧《杜鹃》《杨八姐游春》等十余部大戏,屡获嘉奖。 四年后,他奉调温州,一报到,他就懵了,演员唱的是温州官话,他听不懂。

  “得了,老老实实做小学生,好好开始学!”李子敏进了瓯剧班,跟着学员一起学唱、记谱。学校放假了,他就四处拜访老艺人,给他们端茶倒水、倒痰盂。艺人们见他是真心想学,便倾囊相授。

  短短一年间,他访谈了百位瓯剧老人,记录下1000多支曲牌。之后,又将瓯剧的声腔根据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分类整理,厘清了它的家底、腔系,使这门靠口传心授的剧种第一次有了曲谱。同时,他改变了瓯剧作曲数百年来的“随意”状态,使之走上“定腔”“定谱”“定调”“定弦”的规范途径。

  在创作中,李子敏还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演员大量从艺,一改由男性演员掌控的局面,造成了男女同腔同调,高不上去又低不下来的尴尬局面。于是,他开始摸索,在无数次试验后,以正、反乱弹交替的演唱方法,最终解决并确立了瓯剧乱弹腔男女工唱腔唱调,被中国戏曲学院孙松林教授誉为是瓯剧音乐的“历史性发展”。要知道,在全国戏曲剧种中,除京剧外,还没人能彻底克服这一“老大难”。

  戏曲理论家徐宏图说,能有如此作为,源于李老敬业如命,心无旁骛。他有一句口头禅:“我什么都不管,只管7个兵。哆啦咪发嗦拉西!”在他的指挥下,7个兵变化出会唱戏的千军万马。无论是高腔的激越高亢、昆腔的缠绵婉转还是时调的边说边唱,到了李老手里,喊一声“变”,就立马出现。

  近60年的瓯剧生涯里,李老为瓯剧编写了脍炙人口的《高机与吴三春》《钟离娘娘》《杀狗记》等近百部大小戏。这些戏个个新颖,唱腔唱调新声迭出,特别是《东海小哨兵》,将《叮叮当》等温州民歌元素糅入瓯剧现代戏中,使之享誉大江南北。

  漫长的60年里,有荣耀也有挫折。政治运动中,李子敏也曾饱受磨难,但他对瓯剧依然一往情深。离休后,他笔耕不辍,出版了《瓯剧史》《瓯剧艺术概论》《南戏故里声腔戏剧珍萃》等八部专著。在他的时间表里,从来没有节假日。

  “瓯剧人精神不老,瓯剧何愁不久长”

  瓯剧,作为南戏故里温州的古老剧种,有着400多年历史。

  2008年,瓯剧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李子敏倍感欣慰,“人类历史曾出现过三大戏剧,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中国戏曲,如今前两者已殁。而发祥于温州的南戏,是戏曲的老祖宗。它的四大声腔,唯高腔与昆腔存活于世,并一直保留于瓯剧中。这在全国的剧种中,是不多见的,故尤为可贵。”

  然而时代更迭,瓯剧从清代中后叶30多个班社的鼎盛,变成如今的“天下第一团”。这“第一团”在李子敏的眼里,实为“独生子”之意。

  为了让瓯剧生命延续,他和众多瓯剧人薪火相传,代代接力,不仅抢救了一大批宝贵的传统遗产,更留下了许许多多瓯剧人艰苦守业、无私奉献的故事。

  “任何剧种都一样,编剧、导演、演员、舞美,对于一个剧种的兴旺发达,十分重要。但是,决定剧种特色和命运的,落在了作曲家肩上——作曲路子走歪了,意味着剧种特色的消失;要是保守了,就会因陈腐而失去生命力;但如果离开了声腔的音乐特质,便是把它摧毁了。”李子敏说。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李子敏难免会和前辈、同事、学生产生意见分歧,但从没伤过和气,“是他们让曲谱腔格插上翅膀,让我的艺术生命更为充实。”

  如今,李子敏虽已阔别瓯剧团数年,但他仍时时关注瓯剧的每一个动态。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说,每年年初,都会收到李爷爷送来的礼物,那是一个大大的文件袋,里面装满了瓯剧剪报,“爷爷总是嘱托我,一定要交由艺档室好好保管。”

  谈及瓯剧的现状,李子敏直言,传统流失得太多,一方面是十年浩劫时期散失了一批资料,一方面是知之者太少。84本传统大戏和瓯剧的6种声腔唱调很少活跃在舞台上,老一辈艺人的技术绝活——跑城吹髯、夹蛋高翻以及瓯剧丰富的传统脸谱也都看不到了。另外,瓯剧的精品大戏不多,创作队伍断代,这都制约了创新和发展。“我不赞成眼下每每谈起瓯剧必言《高机与吴三春》,这是一个1957年诞生的优秀剧目,后续新剧的蓬勃兴起才是瓯剧的九九艳阳天。”

  对未来,李子敏葆有信心,“我们不仅有《大典》在手,更有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梅花奖’方汝将,‘金桂奖’蔡晓秋,作曲家蔡南正,他们的运作和演出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还有瓯四班的新生代,他们行当整齐学历高,在若干年打磨后,必成栋梁。只要瓯剧人精神不老,瓯剧何愁不久长!”

  温州日报记者 王民悦/文 陈立群/摄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