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华人华侨心系文昌发展:侨贤泽桑梓 最美是乡音

2017年04月01日 09:19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文昌骑楼老街蕴含着丰富的南洋文化元素。 水木 摄
文昌骑楼老街蕴含着丰富的南洋文化元素。 水木 摄

  潘正洲教学楼、张光嶷科学馆、陈家忠校史馆……走进文昌市文昌中学,你会发现几乎每栋建筑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

  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文昌现有海外乡亲120万余人,长期以来,这些侨居海外的同胞情系桑梓,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为推动文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捐资助教——校园处处留芳名

  百年文中,桃李芬芳。拥有百年历史的文昌中学,走出了无数优秀学子,也见证了文昌发展的沧桑历史。而令文昌中学学子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校园里那一座座以人名命名的楼宇,以及这背后华侨兴学的感人故事。

  华侨兴学,可以说是文昌一大特色。早在1884年,文昌海外华侨便出资兴建了罗峰书院。如今,由海外华人华侨出资建设的学校(教学楼)在文昌已遍地开花。“在文昌,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海外华人华侨捐建的中小学校。”文昌中学老教师郑祝利介绍,仅在文昌中学,以海外华人华侨命名的楼宇就多达8栋。此外,华侨们还成立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基金会,持续开展奖学助学活动。

  郑祝利说,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文昌人,千百年来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即使漂泊海外,亦不曾丢失。因而文昌华侨回报家乡的首选方式便是捐资助学,希望通过提升家乡的教育水平来改变乡亲的命运。

  事实上,文昌学子亦不负众望。据介绍,1977年至今,已有多名文昌中学学子夺得全省高考状元。“文昌中学的发展,凝聚着华人华侨的期盼和心血,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文中的今天,文中人也世代铭记,心存感激。”郑祝利说。

  除文昌中学外,文昌华侨中学也是华侨兴学的受益者。这座拥有60年历史的学校,由旅居东南亚各国的侨胞集资创办,如今已成长为省一级(甲等)学校。为感念侨胞贡献,华侨中学的多数楼宇以捐资华侨或其亲属名字命名,学校还编写了校本教材《侨贤泽桑梓》,记载了海外侨胞心系家乡教育的深情厚谊。

  回乡兴业——腾达不忘桑梓情

  香港文昌社团联会会长陈闪,祖籍海南文昌,生于文昌市冯坡镇,长于香港。2003年,事业有成的陈闪带着父亲的嘱托回到海南,在三亚投资旅游商业地产项目。2009年,陈闪又将目光投向老家文昌。如今,陈闪已在文昌投资建成了一座度假酒店,以及文昌第一座写字楼。

  陈闪说,他回到家乡投资兴业一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二是看到了家乡独特的资源环境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父亲生前总是念叨着家乡文昌,告诉我们要常回家乡。弥留之际,他还叮嘱我们说:‘你们几个孩子将来要有了出息,一定要回到家乡去,为家乡做些事。’”陈闪说,父亲对家乡的那份深厚感情,自小就感染着他。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以及文昌航天城的建设,文昌近年来发展形势喜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亲回乡投资创业,积极参与和支持家乡建设。“我常跟朋友说,现在是投资文昌的最佳时机。”陈闪说,目前文昌各种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文昌腾飞指日可待。

  此次南洋文化节期间,文昌市政府将召开“‘三力’文昌·商机无限”招商推介会,就是希望借此机会推介文昌的宜商环境和招商项目,吸引更多海外乡亲回乡投资兴业,共同建设实力文昌、活力文昌、魅力文昌。

  建言献策——人间最美是乡音

  “侬是文昌人。”陈闪的名片背面,用繁体字写着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陈闪写于纸上、记在心里,也见于行动。“人间最美是乡音。”陈闪说,他能说一口正宗的文昌话,主要是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小时候在香港的家里,父亲不让我们讲粤语,只能讲文昌话,否则就要挨骂。”

  正因为对文昌抱有深厚感情,包括陈闪在内的百万文昌海外乡亲难忘乡音,心系家乡,一有机会便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文昌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就是希望通过搭建南洋文化节这么一个平台,吸引众多侨领、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聚在文昌,共商文昌发展大计,此前举办的五届南洋文化节,取得了预期效果。

  陈闪说,在世界各地的文昌乡亲多达120万人,这既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也是文昌宝贵的资源,文昌应紧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利用好海外资源,做好“国际”“旅游”“航天”这三篇文章,加速发展旅游业。此外,文昌还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海外乡亲回乡投资兴业。

【责任编辑:杨凯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