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侨乡云南和顺历史文化速览:富庶更能知礼仪

2017年04月04日 16:04   来源:云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和顺 张彤 摄
和顺 张彤 摄

  “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腾冲和顺,早已名满天下。和顺的历史是滇西地区乡村小镇发展的历史,是华侨村镇发展典型代表的历史,是农村教育坎坷进程的历史,是正义爱国向往光明的历史。

  渊源

  和顺的“和”字,反映了这里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和谐融合之地。和顺最早的土著是佤族。明清时期,湖南、南京、四川、山东等地的汉族来到这里,屯垦戍守,繁衍生息。

  辛亥元老李根源先生在《和顺乡居吟》诗中,这样描述和顺:“十人八九经商,握算持筹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仪,南州冠冕古名乡。”曾任民国云南高等法院院长的留日学生、知名诗人王灿在《和顺乡》诗中写道:“地甲腾冲郡,人行阿瓦城”,“富来施教易,日看进文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介绍和顺时,很幽默地说:和顺人作为农民,不务正业,放牛时却看书;和顺作为农村,不重视耕田种地(因田地较少),却重视建图书馆,拥有全国农村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和顺人不识宝贝,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器物,柴刀、菜刀、马灯、杯盘碗盏等,都是文物。

  和顺旧称“阳温暾”,后因境内有一条清秀小河缠绵绕村,更名“河顺”,后来雅化为“和顺”。《腾越州志》载:“和顺乡,在城南。水碓村一甲,有元龙阁,有池源清可鉴,田亩藉其灌溉”。

  民国时期,和顺隶属第一区。民国《腾冲县志稿》记载:和顺“村、巷甚多。东山脚、上村、大石巷、李家巷、尹家巷、贾家坝、寺脚、上庄、下庄、尹家坡、蕉溪村”。

  翻译

  和顺是著名侨乡,明清时期就涌现了许多高级缅语翻译,其中不少人任职于中国朝廷或缅甸宫室。曾任四夷馆提督的王宗载在《四夷馆考·缅甸馆》中说:“弘治十七年(1504年)因本馆译学失传,敕云南行省镇巡官取人教习,缅甸宣慰司卜刺浪,差酋陶孟恩完、通事李瓒等进贡,并送人孟香、的洒、香牛三名,留本馆教授,俱授序班职事。”

  李瓒是和顺李姓第五代祖,他在朝廷所设的四夷馆中,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外交人才和翻译人员。《四夷馆考》还记载:“敕云南陕西镇守官吏,访取精通鞑靼、西番、百夷语言文字兼通汉文之人,选送付部量授官职,腾越有寸文斌、寸玉、寸惜阴、寸肤养、寸应官、寸登云、寸秉东、贾武、刘国献等,先后授鸿胪寺序班,寸应官授四夷馆教授。”寸姓一族有多人入选为朝廷的翻译官。《腾越州志·疆域》记载说:和顺乡“通事熟夷话者,皆出于其间也。”

  文教

  和顺历来重视文教,明清时期以科举考试闻名滇西。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尹祖澜撰《和顺两朝科甲题名录序》载:“清淑之气,蔚为人文”,此文还列出了明代以来科甲者姓名400余人,可谓“大盛”。近代以来,和顺先后开设的书馆、学社、学堂等甚多,诸如中天书馆、魁阁书馆、四于学社、清河学校、和顺两等小学堂、弘农国学专修馆等。由于和顺的教育发展,清末民初,和顺的留学生在全县堪称第一。诸如:寸辅清赴日留学,寸嗣伯赴日学习制丝及机械,寸树声赴日入九州帝国大学,李德和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张德辉入长崎医学专门学校,李曰基入庆应大学,李曰爽入桐生染织学校,李曰琪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李生萱入东亚高等预备学校……。

  辛亥革命后,和顺华侨即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还与闽粤华侨合办了一些华侨学校。这一时期,和顺的女子教育也得到较大发展,创立了女子师范,出现了一批新式女知识分子,风气为之一新,妇女不再裹足。

  1939年,由和顺“崇新会”会员和所有华侨筹资建立的益群中学,是当时云南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侨办学校,李根源任董事长,寸树声为首任校长。寸校长认为:“乡村学校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是优秀的知识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曾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的徐家瑞在为寸树声《两年半的乡村工作》所作的序中,用两个“打成一片”赞扬益群中学:“教育与社会打成一片,生活与教育打成一片。”

  思潮

  因为种种有利因素,在清末时期就有进步思想传入和顺。1905年至辛亥革命前夜,吕天民、黄兴受孙中山之命,先后到缅甸华侨中宣传革命,组织同盟会。和顺华侨寸海亭、李曰垓、李德贤等加入。陈超森编著《华侨名人传记》对寸海亭这样记载:“河口之役,黄克强及党人潜退缅地,多赖接济,输资数万金,其爱国热忱可想见……为人和平正直,众论翕服,为侨界领袖。”

  和顺较早就出现了多个进步社团。如光绪年间成立,活跃于辛亥革命前后,寸辅清为社长的“咸新社”。咸新社还购置了大量图书,如严复译的《天演论》及其著《原强》,林纾译的《茶花女轶事》,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这些书籍在和顺及旅外华侨中起到了启蒙作用。

  成立于五四运动时期,之后一直活跃到1942年日寇侵占缅甸窜入腾冲时的“崇新会”,以改革家乡的政治、思想为己任,公开宣称“崇新会所代表的是一种广泛的启蒙运动”。崇新会总会设在缅甸瓦城,但一切决议却付诸家乡实施。该会还着意发展家乡文化教育,培养人才,公费送学生到昆明升学,到外国留学。此外,和顺人还编辑出版各种杂志,如:由寸仲猷、李祖华、李敬轩、李镜天等人于缅甸编辑出版的《和顺崇新会会刊》和《和顺乡》杂志,由寸树声、张天放在日本主编,在上海出版的《曙滇》杂志(后由张耀参、张德辉、李生庄主编),李生萱在昆明主编的《滇潮》,李生庄在腾冲主编的《晨暾》……等,这些刊物,揭露了旧中国的腐朽黑暗和各种流弊,呼吁改造云南社会,要求各界重视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和顺人艾思奇(即李生萱),后来成为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引导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抗日

  1942年5月10日,日寇入侵腾冲城,11日抢掠和顺乡。据当时延安《解放日报》报道:“滇西战局转紧,北路敌人窜入腾冲”。在全民族抗战中,和顺侨胞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卢沟桥事变一周年之时,和顺人遂于双虹桥东北角大路边竖立“七·七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示不忘国耻,团结抗战。

  在缅甸仰光,有寸仲猷等人参与成立缅甸南侨筹赈会,捐献大量资金、药物等,支援祖国抗战。1942年4月底5月初,和顺侨胞为接待在缅甸退回的中国军队和难侨,在中天寺、小街子各处设接待站,不分昼夜招待饭菜茶水,给予医疗,直到日寇已经入城,还在秘密护送零星伤病员绕道去保山、昆明。

  在滇西抗战的数年间,和顺民众毁家纾难,不惜生命财产,慷慨报国。

  解放

  滇西抗战胜利后,1945年秋,益群中学复校。学生亲历亡国之痛和失学之苦,更加勤奋。这一时期,益群中学学生受昆明“李闻事件”和“一二·一”运动影响,思想倾向进步,积极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和顺图书馆悬挂毛泽东、朱德画像。反动党团企图渗入、插手益群中学与和顺乡,遭到寸校长和进步师生抵制。

  国民党发动内战,在侨乡加紧征兵、征粮、征款。1946年春夏,腾冲暴雨不止,河水泛滥,村庄禾苗淹没。而当时华侨在缅甸的处境也极端困难。孙克刚在《缅甸荡寇志·劫后华侨》中描述:“接着再来几场恶战,又把他们历尽千难万险辛苦经营的一点产业付之一炬,他们变成了无家无食的难民。”国民政府不施行仁政,勒索无度,激起侨乡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在昆明的一些和顺青年,奔向滇南参加“边纵”;在昆明等地的益群校友,迅速把《团结就是力量》《山那边哟好地方》《金凤子开红花》等进步歌曲和《新民主主义论》《为人民服务》等革命书籍传到家乡。

  1949年12月9日,卢汉将军率部起义之后,边纵36团团长李岳嵩最先到和顺会见寸树声校长,并对师生讲话,他说:和顺是华侨之乡、文化之乡,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一定会保护侨乡,保护学校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希望侨乡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建设新腾冲。(作者:董兴让 单位:腾冲县文体局)

【责任编辑:马莹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