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一代名丑方展荣心忧潮剧:保护方言保护国粹(图)

2017年04月11日 14: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方展荣反复强调保护好潮汕方言,就是保护好潮剧。李凌 摄
方展荣反复强调保护好潮汕方言,就是保护好潮剧。李凌 摄

  中新网汕头4月11日电 题:一代名丑方展荣心忧潮剧:保护方言保护国粹

  中新网记者 张见悦 李凌

  在遍布海内外的千万潮汕人中,方展荣几乎无人不知。近日,这位从艺六七十年,塑造了众多经典舞台形象的一代潮剧名丑,在与中新网记者谈起潮剧这一国粹时,却是忧心忡忡:下一代说不好、听不懂潮州方言俗语,古老剧种因此将失去生存基础。

说起潮丑艺术,方展荣滔滔不绝、表情丰富。李凌 摄
说起潮丑艺术,方展荣滔滔不绝、表情丰富。李凌 摄

  梨园世家 入行都是为了一口饭

  从艺58载的方展荣,出生于梨园世家,未进梨园,已深受熏陶。

  “唱戏的从前叫做卖身戏子,我母亲卖身唱了十几年,嫁人生了我大哥,八年后,我大哥也卖身当了戏子。”方展荣回忆,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教他唱戏,而他最终步入梨园,也有着和母亲、兄长一样的原因:为了讨生活。

方展荣在《柴房会》中塑造的丑角“李老三”成为潮剧经典。受访者提供
方展荣在《柴房会》中塑造的丑角“李老三”成为潮剧经典。受访者提供

  “1959年暑期放假前,老师跟我讲,方展荣,你这次不交纳两块钱学费,就不要来读书了。回到家,母亲让我去揭阳找大哥要。”到了戏班,大哥正在台上忙碌。“我在下面叫他,说阿娘让我来找你要两块钱,”58年过去,每忆此境,方展荣依然哀伤难遏,“我哥哥听完,在台上眼泪不停往下掉,我在台下也是一样。”

  这一幕,让一旁的潮剧团团长看见了,“要不试着考戏吧,考上了就解决吃饭问题”。并叫人来拉二胡,方展荣现场唱。听方展荣唱完母亲平日常教的几个唱段,团长说:“明天去移户口吧!”

  名丑说丑 历代潮丑都身怀绝技

  “我很幸运,几十年从没有中断过演艺!”从汕头市戏曲少年训练班毕业进入青年潮剧团,方展荣便先后参演不少戏,在潮汕地区开始小有名气。但真正让方展荣出名的,是潮剧名段折子戏《闹钗》和《柴房会》的先后上演。

  1978年年底,方展荣进入广东潮剧团一团,在师傅蔡锦坤支持下,登台主演《闹钗》,“一演出就很轰动”。

方展荣手巾功扇子功并用。受访者提供
方展荣手巾功扇子功并用。受访者提供

  令方展荣家喻户晓的,则是《柴房会》。方展荣在剧中塑造的丑角“李老三”,通过爬梯、滑梯、勾梯、立梯等一气呵成的表演,再加上滑稽的眼神诙谐的表情与情景交融的唱念功夫,使胆小而又善良的平民百姓李老三的形象生动地凸显在观众的眼前,广受好评,蜚声海内外潮人圈。

  此后几十年,虽然方展荣参与的潮剧作品多达百部,在多种角色上有所成就,但对丑角的表演和研究,则始终是他的“拿手好戏”。

  “潮剧的艺人,特别是丑角,都是身怀绝技的,历代的丑角都很出名,老一辈艺人曾经把潮丑分了十类,项衫丑、裘头丑、踢鞋丑、官袍丑、女丑……”一说起潮丑艺术,方展荣便滔滔不绝。

  “我们这个扇子功,应该是全国最好的!”年近七十的方展荣一边聊着,一边不停飞耍着手中的扇子,挥洒自如,出神入化,“在我看来,其他剧中的扇子功,都是学习潮剧的,1959年,我的师傅到北京,其他剧种的同行看到了他耍的扇子功,都惊呆了,之后纷纷跑来学习。

  心忧国粹 保护国粹从保护方言俗语开始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地方剧种有三四百种,我们潮剧是最优秀的!”说起自己付出一生的艺术,方展荣毫不谦虚,如数家珍,“我们的行当齐全丰富,功夫深厚细腻,我们的剧词古韵考究,我们的配乐恢弘大气又婉转悠扬,我们的观众遍布海内外,国外都有好多潮剧团!”

方展荣在《闹钗》中的精彩表演。受访者提供
方展荣在《闹钗》中的精彩表演。受访者提供

  “潮剧不利的地方是用地方语言,很难向外地推广,更要命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潮汕小孩听不懂潮汕俗语、俚语!”说到这,终日乐呵呵的方展荣收起笑脸,“非常可怕!我跟我儿子说潮州话,让他打文字,他就打歪了,孙子那就更不行了,很麻烦!”

  方展荣感叹,保护潮剧发展潮剧,已经说了很多年,提了许多办法,也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但是,哭父(潮语很糟糕的意思)!”不管戏里戏外,方展荣都喜欢用潮汕土话,“潮汕话要是保护不好,我们的后代不说潮州话,那潮剧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当下,保护好潮汕方言,就是保护好潮剧!”方展荣反复强调。(完)

【责任编辑:丁海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