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江门力争2018年建成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7年04月14日 09:10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江门日报讯 (记者/谌磊 通讯员/梁文杰) 4月11日至12日,(广东)省文化厅组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评审专家组对我市(江门)创建广东省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论证,并召开座谈会。据了解,去年12月我市正式向省文化厅提交了创建广东省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请,并制订了《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在2018年建成广东省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0年建成中国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市将通过创建“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对侨乡文化的整体保护,增加与海外华人的沟通,增强华人“根、魂、梦”的认同感。

  江门市创建工作获省专家肯定

  据介绍,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的重要任务,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行整体性保护的方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其列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重要内容,并提出建设任务与要求。

  此次省专家组一行先后去到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台山市文化馆(广东音乐保护单位)、台山市端芬镇梅家大院,新会区崖门镇蔡李佛始祖馆、小冈香生产制作基地、新会柑核心种植基地、白沙茅龙笔制作基地及新会葵博园实地考察。看完之后,专家组成员表示,江门市有着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近年来在侨乡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注重侨乡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注重将优势的侨乡文化资源转变为城市发展建设资源,打造“中国侨都”品牌。早在2015年,市委、市政府便提出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构想,并在《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江门市文化强市纲要(2015—2020年)》等多项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以市文广新局、市外侨局作为牵头单位,各相关部门积极推进落实创建工作。如,在财政预算紧张的情况下,2016年市财政进一步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专项经费及传承人经费。

  据市文广新局介绍,我市已于2016年12月正式向省文化厅提交了创建广东省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请,并制订了《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以下坚持《纲要》)。《纲要》中提出,我市要力争在2018年建成广东省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0年建成中国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对我市接下来的创建工作,省专家组成员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侨乡生态文化保护的认识,加大力度,尤其是要做好对江门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实行全域建设

  在我市决定创建省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市文广新局多次召集相关专家对创建工作进行咨询,在此基础上成立以张国雄教授牵头的创建课题专家组。张国雄是五邑大学原副校长、五邑大学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教授、博士,其成功带头编制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文本,对江门侨乡文化研究颇深。张国雄表示,江门市创建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着非常好的条件、基础扎实。

  据介绍,我市是全国著名侨都,侨乡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侨文化资源丰富,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据统计,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项目27个、市级项目53个、县市级项目超过100个。其中“葵艺”、“蔡李佛拳”、“陈皮”、舞龙狮及一些地方民歌等早已漂洋过海,成为与华侨华人联系的纽带。同时,五邑华侨华人也把西方的文化带进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世界记忆遗产等。此外,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是全国馆藏华侨、侨乡文物最多,展示面积最大的华侨华人博物馆。

  张国雄表示,江门创建省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成立专家咨询机构,吸纳各方专家的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

  而根据此次省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市将进一步修改完善《纲要》,加快开展各项工作。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亦表示,一旦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成功,我市将立即组织专家编写总体保护规划,同时开展涉侨非遗资源的整理,对涉侨非遗资源的内涵、价值、特征、形成机制、开发利用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形成资料结集出版。“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实行全域建设,其中以台山、开平、新会、蓬江、江海为核心区,东部鹤山、西部恩平为协调区。我市希望通过创建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对侨乡文化的整体保护,增加与海外华人的沟通,增强华人‘根、魂、梦’的认同感。”

【责任编辑:马莹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