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广东首家孟子学堂落户江门 孟子文化结缘侨乡

2017年04月01日 09:2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广东首家孟子学堂落户江门。戴惠甜摄
广东首家孟子学堂落户江门。戴惠甜摄

  作为儒学思想的核心人物,孟子完善、奠定了中国儒学体系,其思想多年来生生不息,传承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3月31日,优秀家教家风家训传承研讨会暨广东省江门市孟子学堂揭牌仪式在江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江门孟子学堂成为全国第5所、广东省第1所孟子学堂,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平台和阵地。

  据介绍,江门孟子学堂启动后,将设置国学堂、读经馆、礼乐坊、书画苑、茶艺坊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通过主办或承办专家论坛、学术研讨会、专家工作坊、国学研习班、专题培训班、传统文化教育践行活动等形式,为社会各界提供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服务,开展国学普及推广工作。

知名作家鲍鹏山作围绕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报告。戴惠甜摄
知名作家鲍鹏山作围绕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报告。戴惠甜摄

  广东首家孟子学堂为何选择落户江门?孟子文化与侨乡文化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海内外联合建设孟子学堂

  打造“国际范”文化名片

  “孟母教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典范,而孟子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具有基石的作用,闪耀着灿烂的光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中国孟子文化推广中心、北京孟子书院理事长孟小红表示,孟子的“讲仁爱”、“重民本”、“民为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相契合,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子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孟小红说,江门拥有中西文化交融、创新的独特的侨乡文化,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孟子文化。

  据了解,江门是闻名世界的著名侨乡,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情怀深厚,蕴育出了陈白沙、梁启超等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一代儒学大师,拥有梁思成、梁思礼、梁思永等多位院士。

  “江门既是近代中国改革开放、海内外文化融合的先行者、推动者,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平台、桥梁和窗口。”广东江门孟子学堂负责人邹慧认为,江门拥有数百万海外华侨,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得以千年传承的文化血脉核心,更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凝聚在中华文化里的重要文化纽带,是独树一帜的东方哲学,是与世界对话、沟通交流的重要学术思想。

  邹慧表示,孟子书院将广东首家的“孟子学堂”落户江门市,将能进一步的助力江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友好、和谐的城市文化,为建设平安、文明的江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通过海外的江门籍华侨华人,优秀的中华儒学文化将能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城共融文化先行

  江门已启动国学普及工程

  除陈白沙、梁启超外,江门也是近代国学大师陈垣、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文学家陈洵、翻译家教育家梁宗岱等一大批名人的故乡。它也诞生了一批如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等地方文化成果。

  “近年来,江门大力实施‘祠堂文化示范工程’、‘国学普及工程’,举办‘开笔礼’、优秀家训书法展览等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在全社会形成了自觉学习、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江门市文明城市工作局副局长张镇就介绍。

江门举办开笔礼,旨在让适龄入学儿童在传统庄严的开笔礼仪式中,领略中华民族的勤学苦习,尊师孝亲,仁爱处世等优秀传统文化。戴惠甜摄
江门举办开笔礼,旨在让适龄入学儿童在传统庄严的开笔礼仪式中,领略中华民族的勤学苦习,尊师孝亲,仁爱处世等优秀传统文化。戴惠甜摄

  在研究方面,江门提出建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研究基地建设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宣传阵地,弘扬江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与艺术。同时将建立非遗展厅,举办专题讲座,发表研究成果,创作动漫、绘画、书法、创业设计作品,以多种方式宣传具有江门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

  在武术方面,江门将依托广东省(江门)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挖掘侨乡武术文化,开设南狮、舞龙、双截棍道、咏春、蔡李佛拳等传统武术课程,定期开展侨乡武术培训、交流活动等。以蔡李佛拳、咏春拳、太虚拳、周家拳、李家拳、佛家拳等侨乡传统武术文化为依托,进一步挖掘武术文化资源。

  在文旅融合方面,江门将国学学习与旅游结合,充分利用各地的乡村游和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策划“游学夏令营”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侨乡文化景点连成旅游线路,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参加“游学夏令营”,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增强国学教育的实效。

  张镇就透露,除孟子学堂外,江门还将积极创建更多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加强与学堂、书院、国学馆等传统文化阵地的合作和建设,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与培训,打造更多传统文化教育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杨凯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