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刺桐港续“海丝”情缘 泉州拓“一带一路”新商机(2)

2017年05月04日 11:1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华侨寻“一带一路”新商机

  而今,善商的阿拉伯人后裔,从泉州出发,将商业帝国的版图一扩再扩。内地五大体育品牌中的安踏、特步、361°,均由陈埭的丁氏族人创建。“我的祖先通过海上丝路,与中国进行贸易来到泉州;我们这代人,刚好碰上改革开放,又沿着这条路走了出去。”历史的轮回让阿拉伯后裔、斯兰集团董事长丁宗寅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往来与变迁,丁宗寅也循着先祖来时的脚步从事国际贸易。

  东西方经济、文明的大融合也促使大量泉州人出海闯世界。据官方统计,祖籍泉州的海外华人华侨达九百万,集中且掌控着与“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东南亚各国经济。祖籍泉州的马达加斯加华商总会会长蔡国伟说,很多有实力的华侨华人期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寻找新商机。

  石狮吸引“一带一路”客商

  漫步在福建泉州石狮的街头,阿拉伯餐厅、伊斯坦布尔餐厅……扑面而来,满眼皆是中文、英文、阿拉伯文于一体的大大小小街市广告牌,连商户们递送的名片也都同时印着这三种语言。“2003年前后,意大利的米兰、罗马这些世界时尚之都中,八成以上的童装出自石狮,当时的外销订单怎么做都来不及、怎么做都不够卖,销往世界各地。”石狮童装协会创会会长王文君说。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石狮童装外销市场主要在东欧、西欧、中东、南美、北非等地,阿拉伯语系地区比较多。美锦童装商行老板李美锦介绍,这里都是中东客人自己来看货,没有翻译就连比带划外加一个计算器,就能搞定一笔订单。

 石狮街头随处可见阿拉伯餐厅/大公网记者何德花摄
石狮街头随处可见阿拉伯餐厅/大公网记者何德花摄

  四月中,石狮已经举办了二十载的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从海峡两岸的产业对接,逐渐向“一带一路”融合发展,吸引了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及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自阿联酋迪拜的穆哈默德说,很多石狮品牌厂商在中东设立办事处;同样,很多中东的客商也在石狮设立了自己的联络点和办事处,石狮的童装、休闲T恤、男士沙滩裤在阿拉伯服装市场十分畅销。据悉,石狮纺织服装产品遍布全球六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古就商贾云集、物阜货丰。

  陶瓷茶叶助古城重焕光芒

  泉州靠海而居、以港而兴,被称作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原馆长王连茂介绍,唐代时泉州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宋元时期,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文化、经济最强盛的国家,泉州最繁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在国际上最繁盛的时代,能佐证这时期中国繁盛的物证几乎都出自泉州。”王连茂说。

泉州古城茶农采茶/图片来源网络
泉州古城茶农采茶/图片来源网络

  据介绍,绍兴年间,泉州市舶(海关)的年收入近百万缗之多,约占南宋王朝全部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泉州市舶司设在府治南门水仙门(今水门巷)内,其遗址至今仍然存在,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见证。

  但到了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长达近十年之久,战乱和仇杀让泉州的海外贸易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爱拼敢赢,再次将泉州发展成为内地举足轻重的制造业重镇和外向型经济重镇。古泉州德化的陶瓷、安溪的茶叶都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航海外。今年首季,泉州茶叶出口增幅创历史新高。其中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市场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16年,泉州市与“海丝”沿线国家年贸易总额121.5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0.59%。

  蟳埔“簪花围”或源于中亚

  蟳埔村静卧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曾经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盘头簪花围、身着红裾衫、脚踏双木屐”的蟳埔女是蟳埔村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蟳埔女人头上的“簪花围”/大公网记者蒋煌基摄
蟳埔女人头上的“簪花围”/大公网记者蒋煌基摄

  “有人说蟳埔村民是阿拉伯人的后裔,簪花围源于中亚妇女戴花的习俗。”蟳埔姑娘、九零后“海归”王秀梅介绍,蟳埔女人们将头发盘成海螺状,将各种应季鲜花串成一串串,一圈一圈围在发髻上,五彩缤纷,俗称“簪花围”,美名“头上花园”。

  王秀梅介绍,蟳埔村与阿拉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繫。蟳埔女最喜素馨花,她们头戴的鲜花多来自附近的云麓村,这个村庄的村民是一名姓蒲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种花的传统。但王连茂说:蟳埔人的来历不清,族谱也写不清楚,在当年文化的大交融中,留给泉州很多谜一样的现象待解,蟳埔就是一例。

身穿蟳埔女传统服饰的王秀梅(左)与到访外国客人/受访者供图
身穿蟳埔女传统服饰的王秀梅(左)与到访外国客人/受访者供图

  蟳埔村现有八千多人,多数人如王秀梅的父辈们一样,依然靠海为生。而王秀梅自英国、荷兰学成之后,回乡她做起了西班牙、法国等地进口红酒的生意。同样是蟳埔小伙子黄溶冰,则在自己百年历史的蚵壳厝里,经营来自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创产品。无论是古远的古刺桐港时期,抑或是现代的“一带一路”,蟳埔村与海外的商缘、情缘从无间断、涛声依旧。(蒋煌基 何德花)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