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广州教授深入古村落 为佛山方言建“样本库”

2017年06月09日 10:4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松塘村保留了较为纯正的地方方言,成为专家学者采集标本的好地方。西樵供图
    松塘村保留了较为纯正的地方方言,成为专家学者采集标本的好地方。西樵供图

  陈卫强眉头紧皱,盯着设备上跳动的音符,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一段段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字符串。这个情景是不是很像特工在监听?然而,他在“监听”的并非秘密谈话,而是松塘村的本土方言。他记录下来的也不是暗号,而是国际音标(IPA)。

  陈卫强是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的教授、粤语区方言专家。他参与了国家社科项目“粤西湛茂地区粤、客、闽方言接触研究”以及岭南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粤方言语音数据库”。

  从2016年开始,来自广州白云区的陈卫强开始走访佛山的古村落进行调研,挖掘村落里的方言和传统文化,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深入松塘村记录方言文化

  早上,陈卫强从桂城的家出发,前往松塘村进行当地方言文化的调研。

  此前陈卫强已前往松塘村调研11次,记录下3700多个字音、2800多条词汇、260多个句子和近100多条谚语、俗语和故事。这些内容主要由村里的退休教师区振作和村民区信珠进行讲述的。

  今天调研的主角是区信珠,一位赤膊赤脚的老汉。区振作介绍,他是村里耕种经验最丰富的村民。在上午的调研中,区信珠与区振作用松塘村方言进行谈话,谈话内容录音后,会整理成文字记录下来。

  在陈卫强的引导下,区信珠把24节气对应的农业口诀逐一读出来。这些口诀都是多年耕作的经验总结。“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对天气的判断比天气预报还准。能及时地进行备耕工作。”区信珠说。

  在录音的间隙,陈卫强用流利的松塘村方言与区信珠交流,引导他说出更多的信息。“这些调研只能由我自己来做,学生做的话很容易错过核心信息。”陈卫强还强调,为避免受访者被广州话影响,不能体现地方方言的特色,过程中必须用地方方言与受访者交流。

  录音结束后,陈卫强与区振作、区信珠一道,去村里饭店吃饭。席间,区信珠邀请他两个月后到自家地里品尝龙眼。“村里的人都比较淳朴,一般都会成为比较好的朋友。”他说,特别是一些偏远的村庄,那些留守老人非常欢迎他去跟他们聊天。

  方言文化保存工作迫在眉睫

  陈卫强之所以选择松塘村作为重点调研对象,是因为这里的传统保留得比较好。“松塘村远离市中心,以前交通也不便利,受城市化的冲击较少。”他认为,越是交通不便的地方,传统文化保留状况越好。

  在他看来,当下方言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在城市,学校推广普通话,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把方言当作第一语言。而在乡村,外出学习工作的年轻人使用的也是广州话和普通话,慢慢失去乡音。

  “现在是语言文化交融的大时代,交通方式升级带来的快速人口流动,使各族群文化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他说,语言研究追求的是多样性,但从交际角度来看追求的却是标准化。方言的逐渐消亡是大趋势。

  对陈卫强而言,调研碰到的困难除了方言使用人群的萎缩外,还有寻找合适受访者的不易。受访者需要掌握较为纯正的方言,有一定文化,能够顺畅地介绍地方文化,还要基本没离开过村里,受外界影响较少。

  区振作正是一位合适的人选。区振作热心于村里的文化工作,热爱本村文化。2010年,在他和几名村民的合作下,一个月内把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材料准备好,并上交相关部门。

  区振作对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是受到一件事的刺激。当年村里的一套族谱,保存在一位村民手中。这位村民去世时,家里的女儿把族谱也当做普通遗物烧了。“文化的传承非常脆弱,一定要抓紧时间去保存。”

  后来,他与同村村民一道,依靠回忆重新编写了一部分族谱。

  作为一名地道广州人,陈卫强非常关心粤语和传统文化的处境。他清醒地认识到,方言弱势是必然趋势。“现在是语言文化交融的大时代,交通方式升级带来的快速人口流动,使各文化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他说,在以前,广东通用交际语是粤语。而现在,普通话已取而代之。

  语言研究追求的是多样性,但从交际角度来看追求的却是标准化。从粤语区来看,就是各地粤语越来越像广州话。而从全国角度来看,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说普通话。

  经济越强势的地方,当地语言越流行不通,并非地方经济强势,方言也随之强势。上海经济水平远胜广州,然而上海话的处境比广州话要严峻得多。“其中起到影响的因素有使用人口和使用范围的影响,上海土著少,作为特大城市受外来文化冲击更厉害。”陈卫强分析。

  在越大的城市,方言消亡的危险也越大。陈卫强最担心的是下一代对方言的传承。“从幼儿园到小学,教学语言都是普通话,校内生活也倡导使用普通话,当下一代都不讲方言的时候方言就有消失的危险。”他说。

  他认为,如果小朋友家里也不鼓励说方言的话,说方言的能力就会逐渐丧失。乡村里的年青一代也是,出外学习工作后,说的也是广州话和普通话,慢慢失去自己的乡音。方言的使用人数和范围都在不断萎缩,是现在总的趋势。

  谈到自己正在做的工作,陈卫强认为意义在于保存而不是保护。“就是为了留下一个历史的见证。几十年后可能粤语已经消失了,这时候大家还能通过这些资料,了解曾经存在过这种语言。”

  虽然对粤语前景并不乐观,但陈卫强并不认为需要制定措施进行保护。“只要不挤压它的生存空间,粤语依然有生命力。”他说。

  从中研究族群人口迁移历史

  陈卫强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保存这些方言文化,到底有什么意义?

  他介绍,研究方言文化,可以为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研究提供借鉴。以粤语和客家话为例,通过研究粤语与客家话之间语音、词汇、语法等联系,可以观察粤语族群和客家族群如何接触交融,从中研究族群人口迁移的历史。

  除了学术研究,农村的传统文化对城市的文化重建也有借鉴作用。“现在小区邻里之间人情比较淡薄,我们是不是能借鉴农村人之间维系情感的模式,加深互相之间的认同感?”他说,像一些传统节日,可以通过一起参与节庆活动,增强认同感。

  陈卫强坦言,即使是自己的学生,对方言保存的工作也不太理解。“现在的学生比较实在,更多地会从升学和就业的角度来规划学习,觉得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做这些没什么用。”他说,还有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大多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没有保存的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的大三学生柯静柔是陈卫强的学生之一,此前曾参与了古村落走访工作。她说:“之前觉得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对它的存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想过还有研究的价值。”

  随着对调研参与的深入,她的看法开始产生改变。“方言是文化的一种,方言消亡会导致语言文化的同质化,这应该算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族群的悲哀吧。”她说。

  黄逸豪 龚晶

【责任编辑:马莹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