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历时两年锤炼 只为讲好“侨批故事”

2017年07月27日 09:4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在汕头市艺都大剧院举行——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的首部话剧《风雨侨批》首次对外演出。这也是侨批这一世界记忆文化遗产首次以话剧艺术形式进行表现。目前,这部话剧正争取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评选。

  侨批,被视为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目前在收集研究方面尤以潮汕为最。在2013年构成申请实际记忆文化遗产的侨批档案共计约17万份侨批中,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侨批达到16万件,其中潮汕侨批达到10万余件。潮汕侨批史不仅是潮汕人在外拼搏的血泪史和开拓南海丝路的诚信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不可替代的记忆。

  这部话剧的剧情正是围绕侨批这一信物展开。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历了两年多的锤炼,话剧《风雨侨批》终于首次与观众见面。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端阳 实习生 瞿楚楠

《风雨侨批》是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的首部话剧。受访者供图
《风雨侨批》是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的首部话剧。受访者供图

  从短剧回归话剧创作的精品之作

  从事话剧行业将近40年的著名潮汕话剧演员赵曙光既是《风雨侨批》的导演,又是这部话剧的编剧之一,还参演了其中的角色。对于这部话剧,从孕育到诞生,他再清楚不过。

  在他看来,《风雨侨批》是汕头话剧团打造精品话剧的第二部作品。

  “在此之前,汕头话剧团作为粤东地区最受欢迎的演出团体之一,为了前往各地演出的需要,我们准备了包括潮语小品在内的上百部小短剧,因为这些短剧更加适合舞台演出,观众也爱看。近年来,我们意识到这并非话剧团未来的出路,未来还是应该回归到话剧。”赵曙光说。

  在赵曙光看来,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仍是较为“阳春白雪”,话剧的创作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观众爱看,而是在创作中要有精品意识,提升话剧的艺术价值。“打造出属于汕头的精品话剧”这一目标埋藏在了赵曙光的心中。

  2011年,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的陈继平给赵曙光送来了一个剧本《决海大潮》。这个剧本最初的主题,是反映汕头开埠初期潮人在大海上的拼搏奋斗。

  “看完这个本子,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潮商。虽然我是北方人,但由于近年来经常受邀到各地的潮汕商会进行演出,也接触了不少潮商,听了不少潮商的奋斗故事,也对于潮商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赵曙光说。历史上,潮汕商人的贸易大多数通过海洋与外界往来,潮商与海,这一主题可以联系起来。

  “‘潮商’像是一块明亮的牌匾被放进仓库里。上面沾满灰尘,我想把这个牌匾擦一下,把它重新挂起来” 赵曙光说。

  于是,他与陈继平一道,在《决海大潮》的基础上进行反复修改打磨,诞生了《大潮商魂》。

  “当我们2014年将《大潮商魂》搬上舞台的时候,可谓是震惊了全场观众,不少人感叹‘原来汕头还有这样的创作’,这让话剧团备受鼓舞。”赵曙光向记者介绍,在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这部话剧帮助汕头话剧团取得历史上最优成绩,赢得奖项与口碑的双丰收。

  《大潮商魂》的成功,也坚定了他的精品话剧创作之路,也为他带来了《风雨侨批》的创作契机。

在《风雨侨批》最后一幕,舞台以光电的形式将侨批的内容进行滚动展示。受访者供图
在《风雨侨批》最后一幕,舞台以光电的形式将侨批的内容进行滚动展示。受访者供图

  六易其稿定下剧本

  “在《大潮商魂》开展巡演时,副省长许瑞生曾来观看。我仍记得,他当场三度叫好,三度落泪。演出结束后,他找到我,将他创作的两篇关于侨批的文章交给我。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侨批’,但并没有深入了解。拜读完文章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便萌发出创作侨批主题话剧的想法。”赵曙光说。

  无独有偶,在此之后不久的一次饭局上,一位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也向赵曙光提起侨批的话题。“我还记得那位袁姓导演说,‘侨批这么好的题材,为何无人创作?’这让我更加坚定去创作侨批主题话剧。”赵曙光说。

  2014年,赵曙光便与陈继平一道,开始了《风雨侨批》的创作。为了还原侨批的历史,他进行了大量的学习、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赵曙光逐渐发现了侨批的魅力,这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纽带,而且这条纽带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未曾断开。

  “侨批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是怎么集中展现侨批这百年历史是个问题。”赵曙光说。

  在讨论之后,他们将时代背景定在了日军侵占汕头的时期,“因为这时候汕头港被封锁,侨批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发往汕头,而汕头有着数百万计的侨眷要依靠海外汇款生活。批局因此冒险开辟‘东兴汇路’,通过各种手段躲开盘查,将银信合一的侨批送到侨眷手中。这不仅是救命钱,也是一份诚信的担当。”

  在创作的过程中,河北人赵曙光感动于潮人的重信取义、家国情怀,“在剧中不仅体现了批馆三代人的人生历程,我们还设置了一封找不到收件人的‘死批’,这是海外寄批人的遗产,在家乡找不到具体的收批人,但是主角一直没有放弃,直到妻儿丧身、自己被冤为汉奸,萌生寻死念头时,这封‘死批’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念。”

  2015年6月份、7月份出第一稿和第二稿,之后就不停地修改、审稿再修改……其间得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编剧郭启宏、《亮剑》导演张前、国家戏剧评审专家库评委柏崇新、广东省戏剧研究室梅晓主任等人的帮助,最后到了第七稿才定下剧本。

  说起来,这部话剧还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易名花絮:《风雨侨批》经历了“《风雨侨批》—《百年侨批》—《风雨侨批》”的易名过程。2016年,在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奖评选中,《风雨侨批》改名为《百年侨批》。后来,话剧团经过反复斟酌思考后决定仍继续使用《风雨侨批》这一剧名。

  《风雨侨批》从清末切入,跨越不同历史阶段:从侨批的兴盛发达到潮汕沦陷、交通隔绝下侨批业的衰落再到后来日本人战败、新中国成立,侨批业又回温,真实还原了潮汕侨批业在沦陷时期的艰难困苦和坚守自救的过程。

  “我觉得‘风雨’这个词很合适,蕴含着历史厚重感、沧桑感。送批人不仅栉风沐雨,而且侨批也曾风雨飘摇。”赵曙光说。

《风雨侨批》的舞台布景充满侨批元素。受访者供图
《风雨侨批》的舞台布景充满侨批元素。受访者供图

  舞台布置首次动用电动机械

  与潮语话剧《大潮商魂》不同,《风雨侨批》采用的对白全部为普通话。这也是汕头话剧团首部普通话话剧。但是因为打磨剧本的问题,留给演员排练的时间并不多,只有两个多月。

  “说实话,语言问题还真是一个挑战。”陈昱曦说,这部话剧的演员阵容虽然分布有老中青三代演员,但是以老一辈演员戏份最多,挑起大梁。

  “对于我们这些较为年轻的演员,因为在上学时便开始接受普通话教育,发音的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演了一辈子潮语话剧的老演员来说,普通话普遍存在发音不准的问题,像男主角的扮演者连莘老师,便是在排练之余在家里每天加练数个小时。”陈昱曦说,最终呈现在舞台之上的效果总体让人满意。

  “之所以使用普通话,是因为我们希望这部剧能走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侨批精神及侨批故事。我们的目标是争取能去北京大剧院,争取走出国门,让更多的海外华侨和侨批后人看到。”赵曙光对《风雨侨批》满怀希望。

  需要克服的困难不仅是语言关。这部话剧的参演人员除了话剧演员的身份外,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职业或者事业,但在排练期间,大家都无怨无悔,每天晚上8时到排练厅集合,一直排练到十一二时。

  后来,由于话剧团排练的场地有限,在7月初连排时,《风雨侨批》剧组借用了老艺校的老舞台进行排练。老剧场已经废弃,没有空调等设备,而天气又酷热难当,许多演员因此生病、中暑,但是并没有人叫苦叫累。直到首演之时,还有部分演员带病上台。“这些演员的敬业及对话剧的喜爱让人感动。”陈昱曦说。

  陈昱曦在这部剧中既是演员,也是舞台总监。对于这次演出,他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此次演出,剧团首次动用了潮汕地区舞台未曾动用的电动机械,更是首次尝试将话剧融入潮剧。话剧中的人物潮剧刀马旦穆桂英做串场人物进行旁诉,烘托气氛,加深情感表达,使得过渡更为紧凑。此外,在舞台之上立起了两座7米多高的骑楼实景模型。“光是舞台布置,我们便足足用了3天3夜,第四天还在做着修改。”陈昱曦说。

  目前,话剧团已经收集到不少针对《风雨侨批》的意见与建议,正在准备对剧本进行优化。话剧团也表示,准备在9月份或者国庆期间安排几场演出,让更多人感受到侨批故事的魅力。

  “我还想着要写三部曲,分别为潮商、侨批、红头船这三种最能代表潮人的题材。《大潮商魂》主要写‘魂’,《风雨侨批》追求‘神’,红头船则追求‘闯’劲”。赵曙光表示,在继续完善《风雨侨批》的同时,将会构思关于红头船主题的创作。

  剧情简介

  目睹父亲走黑批被杀和辛亥革命后乱局,侨批商人高友信决意不问政事,但潮汕沦陷,交通隔绝,被日本人强留在汕头埠,一心还想光大百年基业的高友信,在侨批业面临绝境之际,被现实“裹挟”进“走黑批、救死批、运药品”等一连串事件,最终导致妻儿丧身,家破人亡,却承受着“汉奸”的骂名。不想当英雄的他,却无意中成了英雄。

  最后,年老的高友信因为手中的“死批”依然行走在寻找路上。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孤儿埠头弟接过他的批袋,和他一起走下去,侨批业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