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纪念邮戳 他们两年做了103枚

之前本报报道了一个尘封30年的南普陀邮戳,引发广泛关注。近日,记者发现,厦门有一群专门做纪念邮戳的人——短短两年,他们已经做了103枚与鼓浪屿相关的纪念邮戳,每一枚都是经过实地考察精心制作。
他们有的集邮四五十年以上
这群人有一个自己的“朋友圈”——厦门市专题集邮研究会,它是厦门市集邮协会下的一个分支,76岁的蒋明生是现在的会长。“2015年的时候,鼓浪屿申遗的事不断升温,我觉得鼓浪屿是个很好的题材,跟研究会的伙伴们商量后,就决定做一系列鼓浪屿相关的纪念邮戳。”蒋明生说。
蒋明生告诉记者,他的伙伴们都是资深的集邮爱好者,像任侣天、陈培育、陈金荣等有着四五十年以上的集邮经历,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生活在厦门,来自各行各业的他们也参与、见证了厦门的发展变化,把厦门的各个元素当作主题制作纪念邮戳,而近两年来,他们专门研究鼓浪屿。

2015年7月28日,以毓园、鼓浪屿码头为主图的头两枚鼓浪屿系列纪念邮戳制作完成。“林巧稚大夫诞生在鼓浪屿日光岩下的一个教师之家,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是鼓浪屿的名片之一,毓园就是为了纪念她修建的。”蒋明生说,第二枚鼓浪屿码头为主图的纪念邮戳,寓意鼓浪屿欢迎世界人民来访。

从2015年7月开始,蒋明生和他的老伙伴们,每个月制作2枚以上的纪念邮戳,累计到本月初的鼓浪屿申遗成功,已有103枚鼓浪屿相关的纪念邮戳,满满地装在两个箱子内保存。这些邮戳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为鼓浪屿申遗加油”“鼓浪屿名人”“鼓浪屿申遗成功纪念”。

【故事】
一栋历史建筑 找了2年
每一枚纪念邮戳制作之前,他们都要到实地去考察了解,与资料核对。鼓浪屿申遗时,公布了53个核心要素,蒋明生和研究会的伙伴们决心把所有要素刻在纪念邮戳上。
最让蒋明生印象深刻的是一栋他找了2年的建筑——蒙学堂旧址(吴添丁阁)。“问了很多导游、居民,都没有找到。”蒋明生说,不少居民听说过“吴添丁阁”,但忘了在哪条路。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蒋明生发现其他有意义的建筑也会驻足了解。前不久,他们终于从一位居民口中了解到具体位置,找到了53个鼓浪屿申遗核心要素的最后一个。“这两年,不断与鼓浪屿居民问路交流,交了不少朋友。”蒋明生说。
如今,鼓浪屿已经申遗成功,但这并不会让蒋明生和研究会的伙伴们停止关于鼓浪屿系列纪念邮戳的制作,“这是一个开始,鼓浪屿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蒋明生说,至于制作多少枚、多少年才完成鼓浪屿系列,蒋明生表示没有期限,会一直做下去,而如何保护、宣传鼓浪屿,将是今后的重头戏。(文/图 何炳进)